城鎮化成經濟有力“撬杠”(網路配圖)
“要保持經濟增長,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品質、可持續的增長。”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日前舉行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對做好明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隨著一年一度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風向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臨近,2013年中國經濟走勢如何?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將如何發揮作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又在哪……這些問題引發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記者就此採訪了業內多位專家。
“三駕馬車”誰更出色?
多方機構大都認為明年中國經濟情況僅略好於今年,不會出現超預期反彈。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認為“明年中國經濟走勢是謹慎樂觀”。5日,剛剛發佈的《經濟藍皮書: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中,預計2012年GDP增速7.7%左右,比上年回落1.6個百分點;2013年GDP增速8.2%左右,高於今年水準。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告訴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確定2013年GDP增速目標為7.5%有利於維持政策的連續性,並和“十二五”規劃以及十八大確定的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相連接。
無論是與今年目標一致的7.5%,還是較為樂觀的8.2%,都顯示出各界人士對201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都充滿了信心。7.5%,或是8.2%,並非一個冷冰冰的數據。實現它,甚至超越它,我們手裏又有多少“法寶”呢?
投資、消費、出口被稱為是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大”上,發改委主任張平告訴記者,過去依靠出口、投資拉動的需求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拉動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擴大內需。
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曾在發佈會上宣佈,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5%,在7.7%的增長率中拉動了4.2個百分點;資本投資的貢獻率是50.5%,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5.5%,下拉GDP負增長0.4個百分點。早在今年3月,商務部研究院的《2012年消費市場發展報告》中已有預測,2012年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為近10年首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余斌認為,預計明年中國消費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他同時提出,應儘快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挖掘消費潛力,使經濟增長繼續主要由消費驅動。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對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負面影響出在對外貿易上。“今年外貿‘保十’目標基本上沒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告訴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如果要‘保十’,我們全年進出口總額就要從去年的36418.64億美元上升到40060.504億美元,亦即剩餘一個月裏要完成5057.704億美元。去年年末最後一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為3327.87億美元,今年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391.3億美元,如果12個月要實現5057.704億美元進出口交易額,等於同比增長51%、環比增長49%。”
“由於目前我國主要外貿市場中,歐洲正處於二度危機,新興市場經濟體去年下半年以來開始震蕩,只有美國出現了緩慢的復蘇,外貿要實現百分之四五十的增幅,是不可能的。”梅新育説。
梅新育告訴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關於2013年外貿增長(速度),我認為有較大幾率與今年相當,即使超過也不會超過多少,外貿低速增長局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我估計明年、乃至後年低速增長的壓力都還會比較大。”
“投資驅動型增長”特徵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非常突出。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我國地方規劃的投資超過十萬億元。顯然,為了改變經濟持續低迷的現狀,許多地方政府動足了腦筋,紛紛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雖然實現了對我國GDP增長貢獻率達50.5%,卻仍難以掩飾眾多的不利因素。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房地産宏觀調控政策的維持會限制房價反彈後房地産投資增速反彈的空間。其次,對基礎設施投資而言,作為投資主體的地方政府或地方融資平臺目前債臺高築,隨著土地市場的降溫,地方政府難以進行新一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
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城鎮化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2013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繼續嚴格控制‘兩高’和産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
這段表述透露了一個明確信號:要保持中國經濟平穩、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注重投資和消費“雙輪驅動”,一方面要著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擴大內需,另一方面投資的作用仍不可忽視、不可偏廢。那麼,選擇什麼樣的著力點,才能既培育出“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又能避免盲目擴張、確保投資的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呢?
中央政治局會議給出的答案是城鎮化:“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城鎮化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對城鎮化的重視,也並非始於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高層近期是頻吹暖風。事實上,在十八大報告中,單單提及“城鎮化”一詞就有七次之多。報告把“城鎮化品質明顯提高”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同時,城鎮化同工業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由此可見,在目前的經濟大背景下,加速城鎮化或是拉動內需的最好方式。
城鎮化助推中國經濟增長,首先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由於城市人口的消費是農村的2.7倍到3倍,將最終拉動消費增長約1.6個百分點。“如果通過改革使進入城市的農民的消費潛能完全釋放,則城鎮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還將增加至少1-2個百分點。”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説。
圍繞城鎮化佈局發展的各類基礎設施投資也將成為2013年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無論是修路架橋、建學校造醫院、“水、電、氣、郵、網、信、銀”等基礎配套,抑或是蓋住宅建商場,還將帶動幾十個行業上百個製造業部門聯動受益,為社會增添大量飯碗,為政府提供可觀稅收。所以,城鎮化既是“穩增長”之引擎,亦是一根帶動力極強的經濟“撬杠”。
然而,未來城鎮化改革導向,重點還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主的城市發展規劃。“讓農民進城,把城鎮化與農村人口市民化結合起來,是我國城鎮化的核心之核心。”易憲容在接受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採訪時説,“如何讓農民在城市裏住下來,享受城市帶來的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才是我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關鍵。”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的統計數字是51.27%,但這其中,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數的比例卻只有35%。前後相差的16個百分點之中,蘊含的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
“前幾年,城鎮化的‘好經’被許多地方念成了‘歪經’,”社科院研究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告訴人民網財經頻道記者,“許多地方幹部對城鎮化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城鎮化就是大徵地、大拆遷、造新城。”
易憲容對部分地方的城鎮化發展的“變味”取向深感擔憂。他認為,阻礙我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因素就在於房地産市場的投機泡沫。“就當前中國住房市場的性質及房價水準來説,對城鎮化好像沒有準備好。因為現有的住房市場還存在著投機,很多城市居民沒有能力購買,將要進城的農民更談不上有支付能力。”
同時,劉維新也認為,要讓城市裏的房價降下來是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關鍵所在。“光靠興建保障性住房不能完全解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以城鎮化的名義大搞商品房開發,通過投機炒作讓房價居高不下,事實上已經嚴重脫離群眾。”
希望城鎮化,不是違背農民意願的大拆大建,不是強迫掠奪式的低價流轉,而是在讓農民擁有的土地、房屋等資産實現與城市對接的同時,在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和福利上跟城市接軌,實現城鄉真正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