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地方輪番上演農産品“豐收災”

時間:2011-12-01 16:14   來源:新華網

  農産品大豐收近期帶來降價潮,中國部分地方的農民眼下正為銷售難而發愁。記者走訪部分農産品産銷地發現,不斷上升的生産成本、層次繁多的流通環節都在盤剝著農民的收益,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生産模式已限制了農業的發展,有關人士呼籲政府出手遏制“豐收災”現象的出現。

  國家統計局遼寧調查總隊發佈的10月份遼寧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顯示:10月遼寧CPI同比上漲5.2%,不僅低於全國水準,也創下了6個月以來的新低。一直作為CPI主要拉動力的食品價格,整個10月份也因為農産品的大豐收迎來了降價潮。

  記者在遼寧省瀋陽市十二線蔬菜批發市場、南五農産品交易中心和盛發菜果批發市場採訪了解到,10月、11月份裏,整個市場上八成的蔬菜産自遼寧本地。一些商販們對記者説,之所以沒有外地菜,就是因為本地産菜太便宜,外運菜進不來。

  豐收讓農産品價格下降給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豐收帶來的降價也削薄了農戶的收入,部分品種甚至出現滯銷。比如內蒙古、甘肅等地的馬鈴薯滯銷還沒有完全解決,東北地區的秋菜也遭遇賣難。

  當前影響中國農産品市場價格和農戶增收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一戶的分散化農業生産方式和生産成本的提升,農戶在經營上不了解市場導致品種的選擇和蔬菜的上市時間總是無法與市場對接。

  遼寧省朝陽市蔬菜服務站站長王瑞珅説,由於資訊不對稱,農民經常選錯品種,另外由於流通環節過多,農戶雖然肩負著為城市居民供應蔬菜的重任,卻僅能獲得整個蔬菜銷售利潤中最少的一部分。

  針對今年農産品輪番上演“豐收災”的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認為,應改變現有的“小生産、大市場”的格局,一家一戶、無組織的“小生産”行為嚴重滯後於市場要求,造成目前農産品價格大起大落。政府應增強農産品供需資訊的透明程度,建立輔助機制,提高農民生産的組織性和計劃性。

  業內人士呼籲,要想豐産不傷農,亟須政府出手“給力”。比如,把農産品流通當中的個人稅收和費用,特別是政府性收費和稅收切實降下來,這樣真正減輕流通企業的負擔。現在農民的生産環節的增值稅已經免征了,下一步在流通環節的稅收也應該再降下來,最終使零售價格的成本降下來。(記者 范春生 汪偉)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