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經濟繼續復蘇乏力,美國失業率延續9.6的高位,房貸止贖案的大增給銀行業帶來了新的危機;日本9月份核心CPI同比下降1.1%,繼續維持經濟通縮的格局
此外,歐美為推動本國出口産業經濟復蘇,未來對華貿易摩擦仍處於不斷增加趨勢,中國出口增長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逐漸回復高位。截至10月29日RJ/CRB指數已突破300點大關至300.67,基本回復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的水準,短期內進口成本可能會隨之上升。另外,考慮到新興市場國家採取加息、緊縮貨幣等措施減壓經濟過熱、歐美日發達國家弱勢復蘇、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內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長放緩,未來大宗商品市場更可能出現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並不大,對長期進出口波動的影響將會降低。
四是國際領先指標方面依然不容樂觀。近期公佈的OECD國家9月份商業與消費者領先指標BCI與CCI同樣延續緩慢下滑的趨勢, G7的BCI從8月份的101.2769下滑到9月份的101.2421,G7的CCI則從8月份的98.2844下滑到9月份的98.2627。這表明主要國家的經濟復蘇信心仍然處於小幅下滑過程,經濟復蘇的預期遠未得到穩固。這對未來中國出口和進口上升都將産生一定的影響。
預計11月出口增速趨穩回落,全年增速調高至28%左右。從外部環境來看,新興市場國家採取加息、抑制遊資流入和資産過熱等措施減壓經濟,並很可能在局部採取競爭性貶值的措施;歐美日發達國家弱勢復蘇延續,並加大貿易保護主義力度,中國的出口需求空間將會收窄。此外,歐美發達國家次貸危機之後強化出口産業優先策略,對華貿易摩擦將會不斷增加,再加上去庫存週期逐步展開,外部出口環境未來持續快速上漲的可能性較小;從內部環境來看,中長期工資上漲壓力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出口企業利潤空間收窄,多項因素累加可能會使出口增速趨穩回落。
預計11月進口增速將趨於穩定,全年增速維持在35%的年初判斷。影響進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西部開發與廉租房建設投資仍需較長的週期;二是出口增速平穩,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兩頭在外”加工型出口下滑將會減少對進口的需求;三是進口需求持穩、人民幣未來可能升值,以及大宗商品市場受制于經濟復蘇狀況較弱,難以連續大幅上行,可能會使中國進口成本避免大幅上升。隨著2009年11月基期的回升,預計2010年11月進口同比增速將在目前水準上趨於穩定。
報告預計,11月貿易順差將出現一定回落。目前中國貿易順差雖較7月高點回落,但已經回復到2007-2008年間的常態水準,雖然未來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速均會面臨一定程度壓力,但是由於中國本身的全球産業製造中心優勢、亞洲新興市場復蘇較快、歐美日弱勢復蘇格局延續、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趨穩回升,短期內未來出口總量回升的速度會慢于進口,因此預計未來月度貿易順差仍會在200億左右波動的正常水準。目前1-10月貿易順差總額已達1477.7億美元,如果最後兩個月能夠保持月均200億美元的增長規模,那麼2010年全年順差總額將接近2009年1960.6億美元的水準。在順差水準維持高位的情況下,預計未來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同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幅度也會進一步增加。(作者:陸志明,金融學博士,交行金研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