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進口經歷了劃時代的一年——鐵礦石年度談判的時代已經結束,鐵礦石賣家正在以季度定價的方式操控價格。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在中鋼協領導下的鋼廠談判聯盟無力抵禦礦石壟斷的同時,財政部正在研究抵扣稅政策,以降低國內鐵礦開採的成本,使國內礦石成為新的礦石供應支柱,以抵禦鐵礦石三大賣家(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的壟斷。
不過,有業內專家分析,國內鐵礦石降稅帶來的利好,中小鋼廠最受益,而對一向以“吃”進口礦石“精糧”為主的國內大型鋼鐵企業來説,如何在礦稅下降的市場背景下,“進食”國內鐵礦石這份“粗糧”或面臨挑戰。
工信部、財政部救市
“財政部正在研究針對鐵礦的增值稅抵扣政策,減少鐵礦的稅收。”中國礦業聯合會調查研究部主任盧業授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目前的初步意見是把地下礦的開拓成本列入抵扣範圍,這樣可以大量降低礦山的納稅額,並降低國內鐵礦成本。”
而盧業授正是參與制定這項政策的專家之一。一位不願具名的財政部司長對記者表示,該項政策的制定是為了抵禦國際壟斷。
據了解,目前,中國鐵礦山與澳大利亞鐵礦相比,開採成本較高。“國外的礦山有些30米就見礦,100米就算很深的了,但中國最淺的也在100米以上,一般100米左右的沒有礦石,多數在300米、500米、700米。埋藏深就使採礦成本很高。”盧表示。
2009年1月1日,國家對徵稅進行調整,並開徵燃油稅,使礦山及企業稅率負擔進一步加重。使得國內礦山面臨著增值稅、資源稅、燃油稅負擔,綜合開採條件和加工成本,國內鐵礦的開採成本遠高於進口鐵礦石。
2009年8月,工業與資訊化部委託中國礦業聯合會及盧業授本人開展冶金礦山企業稅率負擔及狀況的調查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全面了解當前冶金礦山稅賦負擔和發展狀態,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以降低國內鐵礦石的開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