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2 擴內需,提高經濟發展品質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GDP同比增長8.7%,其中投資、消費分別拉動GDP增長8個和4.6個百分點,出口則下拉GDP增長負3.9個百分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就此分析説,在拉動2009年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的貢獻率達到92.3%,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國內消費的貢獻率為52.5%,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而國外需求即“凈出口”的貢獻率為負44.8%,下拉GDP增長負3.9個百分點。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上述數據表明,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而且要加快轉變。”王顯政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一方面,我國長期以來,特別是去年凸顯的這种經濟增長嚴重倚重投資拉動的發展方式必須改變。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依靠外貿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而且去年的數據也表明,擴大內需、以國內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是可行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全國人大代表、新興鑄管集團公司董事長劉明忠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闡述了擴大內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説:“首先,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每人平均GDP在2008年已超過3000美元,從發達國家歷史經驗來看,跨越這個門檻的國家,消費需求將會出現大幅提升。這一點已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得到證實,內需正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黑馬’。”
“其次,從國際視角來看,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消費率最低,只佔45%左右,其餘國家消費率在60%以上;而美國的消費率更是高達80%至100%。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不言而喻。”劉明忠説,“因此,加快擴大內需,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既是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品質的重點,也是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
劉明忠還就如何進一步擴大內需提出自己的建議。他説,一方面,我國要致力推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引導企業提高出口産品的檔次和附加值,發展高品質的外向型經濟;另一方面,要重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均衡發展,在穩定外需的基礎上,採取有效措施,著力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並進一步推動部分“外向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的轉型。
聚焦 3 保民生,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許多代表和委員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是提高居民收入水準和擴大內需的前提,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重點和難點。
在2009年的兩會上,中國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提出了“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發展舉措,新加坡《聯合早報》就此發表社評稱:“中國將‘保增長’和‘保民生’掛鉤,在本質上是實施經濟轉型戰略的前奏。”
“在過去一年間,政府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的支援保障力度不斷加強。”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介紹説,2009年,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勢下,中央政府用於“三農”支出安排7161.4億元,增長20.2%;用於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億元,增長29.4%。
全國人大代表趙林中認為,由於地區因素和體制因素的制約,現階段我國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上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義務教育雖在全國基本實現,但在設施、設備和人員配置上,仍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和城鄉差別,在城市內部的打工子弟學校與公辦學校之間,也同樣存在這種差別;在醫療衛生方面,不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設施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農民工在務工地也難以享受到城鎮醫療保障等等。
趙林中告訴記者:“上述問題如果得不到良好解決,城鄉之間、貧富之間的差異將越來越大,社會公平和和諧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建立和健全健康的公共服務體系,必須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轉變發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提出,“要把全面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十二五’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在2010年內儘快出臺系統、具體、操作性強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今年兩會最為突出的議題之一。對此,許多代表和委員都帶來了精心準備的議案、提案、建議、發言。他們認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中國經濟的航船正在駛向“深水區”,歷經了金融危機考驗的中國有信心戰勝一切困難,駛向勝利的彼岸。(李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