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上合組織首任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 張德廣
剛剛過去的2009年顯得特別“熱鬧”,國際性的多邊首腦會議尤其多。僅僅是金融危機和氣候談判,就足以令人難忘這一年。
12月29日,外交部原副部長、上合組織首任秘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德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發表了他的看法:2009年,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國關係進行新一輪調整,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正在醞釀變革。
《中國經濟週刊》:2009年,是全球攜手對抗金融危機的一年。目前,從數據來看,許多經濟學家預測金融危機已觸及谷底。在您看來,這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政壇與國際形勢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德廣: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對國際形勢産生了深遠影響,重點表現在削弱了美國及西方國家的綜合國力,引發了對美國治理全球能力的挑戰、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挑戰,以及對美元霸主地位的挑戰。
金融危機也給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害,但並未逆轉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GDP上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縮小的趨勢。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影響力擴大,從而加速了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的調整和變化。
普遍認為,金融危機已見谷底,我也認同這種看法。但是,經濟復蘇尚需較長時間,有人認為2013年世界經濟或許能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一些發達國家正在積極謀劃應對金融危機後可能出現的問題,如防範通貨膨脹、搶佔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奧巴馬政府重視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就是旨在確保美國對生産力新變革以及相關利益分配的主導權。
《中國經濟週刊》:奧巴馬在競選中,就一再批判布希政府對外戰略的方向性錯誤。那麼,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對美國的外交政策做出了哪些具體調整?有西方媒體分析稱,在奧巴馬的統治下,美國外交政策的特性更趨向軟弱,而不是強硬,您對此有何評價?
張德廣:面對綜合國力衰減、金融危機、新興國家崛起以及布希政府留下的外交亂攤子,奧巴馬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最引人注目的是:放棄“全球反恐戰爭”的提法,將反恐重點轉移至阿富汗;強調使用“巧實力”;改變對氣候變化和減排的態度;提出“無核世界”的主張;緩和與過去敵對國家(敘利亞、伊朗、朝鮮、古巴、緬甸)的關係;加大對亞太地區的投入。
但是從根本上來説,美國沒有也不可能放棄領導世界、全球謀霸的戰略目標。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會改變。美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是策略和手法上的調整。奧巴馬政府宣示的政策不等於他實際執行的政策,許多漂亮話是不會兌現的。儘管如此,奧巴馬政府的某些政策客觀上有利於國際局勢的緩和與穩定。
奧巴馬執政11個月來,在外交上成績並不大,困難卻不少。阿富汗局勢最讓他為難,伊朗也是他必須認真對付的重點國家。所以,目前來看,大中東熱點問題難以解決,仍將在美國全球戰略中佔據重要位置,美國“戰略東移”計劃也將因此受到牽制。
《中國經濟週刊》:在21世紀頭10年,發展中國家總體力量增強、南北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態勢越來越引人注目。特別是金融危機發生後,連西方人士都驚呼“世界進入了發展中國家投資的時代”。您對這種發展態勢有什麼樣的預測?
張德廣: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産總值已佔世界的30%,並以高於發達國家兩倍以上的速度增長;出口占世界總份額的40%;外匯儲備佔世界的75%。多方預測,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四國經濟實力的增強還將持續下去。這種趨勢對美國的霸權地位以及國際秩序必然形成挑戰。
當然,力量對比的變化要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看不到這種變化,當然不對;把量變誇大成質變,則更為不妥。南北差距在縮減,但差距仍然巨大,不單是經濟水準的差異,主要是發展階段的差別。多數發展中國家要想晉陞到較高發展階段,恐怕尚須一兩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不過,儘管如此,21世紀將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較快發展的歷史時期,他們的逐步崛起,將是新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勢必會改變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
《中國經濟週刊》:世界格局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又會有什麼樣的變革,您能否具體闡釋一下?
張德廣:2009年9月舉行的20國集團匹茲堡金融峰會上,與會領導人一致同意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份額至少增加5%,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至少增加3%。應當看到的是,調整的幅度不算大,表明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註定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但這種調整的啟動仍然意義重大。
發達國家起初組成G8,企圖決定世界大事,但力不從心。現在成立G20,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佔一半,顯示國際格局正在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議論構建G2、G3、G4。G2是指中美兩國集團,對此,溫家寶總理已明確否定;G3是指中、美、日共管亞太地區,這會招來東盟以及其他亞太國家的普遍反對;G4成員是美、中、日及歐盟,實際上是G8的變種,提升中國身價,將原G8成員俄羅斯和加拿大甩開,歐洲國家壓縮成歐盟,其他新興國家被排斥在外,這勢必製造新的矛盾和對立。目前看來,G20比較為國際社會接受。
長久以來,西方的發展模式被奉為具有普世性的唯一模式。哪個國家偏離了它,就會遭到西方的譴責和反對。現在,美歐模式遭到普遍質疑,而中國的發展道路引起關注。在我看來,國際社會對發展模式的反思是影響深遠的好事,反思的結果可能導致發展模式的多元化,有利於世界的發展和繁榮。
《中國經濟週刊》: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醞釀變革的當今世界,中國面臨怎樣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張德廣:奧巴馬上臺後,中美關係保持平穩發展,打破了以往美國總統上任後先製造兩國關係緊張,然後再回到相對平穩發展的怪圈。這是因為,經布希政府8年的折騰,美國國力明顯衰減,外交難題增多,奧巴馬面臨國內外諸多麻煩。
除了與美國的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又有新的發展,中日關係在鳩山出任首相後進一步回暖,中歐關係也總體平穩。然而,我們應當看到,西方國家在與中國發展關係的同時,仍在利用臺灣、西藏、新疆、人權等問題製造困難,牽制中國發展。他們將貿易反傾銷矛頭主要針對中國,並壓中國履行更多“國際責任”。
但總體來説,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增強的趨勢還會繼續。亞太地區的重大事務缺不了中國,世界大事的處理也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不僅美、歐、日發達國家重視對華關係,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期望也在增強。目前的國際環境對中國的持續發展是有利的。(記者姚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