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靠服務業躋身大國之列

時間:2013-01-16 09:53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最近二十多年來,印度邁向世界強國的步伐加快,國際地位有顯著提高。印度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以外包産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主導經濟發展成為印度發展的一大特色,使得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和巴西一起被視為未來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同時,印度抓住冷戰後國際格局重組的機遇,大力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其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地位被國際社會默認,並與其他三國聯合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參與各種國際和地區性機構,在各種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印度在邁向大國的道路上也面臨多種制約因素,經濟發展不平衡令其仍停留在“潛力大國”之列。

  經濟自由化改革令經濟起飛

  獨立之初,印度近4/5的人生活在農村,但執政的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強調發展重工業,強調國家計劃,推行國家資本主義和國有化,限制私營企業,保護民族産業,即偏向蘇聯模式的“尼赫魯模式”。雖然這使印度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但由於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將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入大型工程,忽視了輕工業特別是農業的發展,致使印度需要進口大量糧食,不得不貶值貨幣以刺激出口換取外匯。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石油價格飛漲使得印度外匯儲備不足以支付一個月的進口量,政府瀕臨破産邊緣,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進行調整和改革。

  時任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因此在1991年正式展開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取消許可證制度,放寬外來投資,使印度經濟體制轉向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印度經濟由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幾乎是獨立後最初40年年均3%增長率的兩倍,並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前連續三年出現9%的高速增長。外國投資者涌入使得印度已經成為高盛公司評出的“金磚國家”的一員,或將在未來幾十年裏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資訊技術外包業推動服務業成為經濟主導

  印度經濟在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與其他亞洲經濟奇跡不同,印度經濟更多的是建立在蓬勃發展的服務業基礎上。近年來印度服務業佔G D P的比重都在50%以上,工業僅佔不到25%,農業所佔比例也不到20%,與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類似。尤其是其龍頭産業軟體外包業佔G D P的比重超過6%,在國際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務接包國,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推動。

  早在80年代,拉吉夫甘地執政時期就提出“用資訊化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使印度較早開始重視發展軟體産業,較好地把握80年代中期後美國軟體企業外包迅速發展的市場機遇。此後歷屆印度政府都採取了支援資訊産業發展的政策,投資設立多個軟體技術園區,並給予稅收、貸款和投資等全方位的優惠政策。

  還由於尼赫魯時代更重視高等教育,按照麻省理工大學的模式創建了5所知名工程技術學院,為印度資訊化儲備了人才。

  20世紀90年中後期,全世紀的電腦系統都面臨“千年蟲”問題,各種由電腦控制的項目都需要進行軟體更新。印度軟體産業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海外服務,迅速拓展産業規模,為印度資訊技術及其相關産業的起飛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利用冷戰後國際格局重組機會提高國際地位

  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冷戰時期長期奉行的傾向於蘇聯的外交政策,外交重心逐漸向美國靠攏,並利用美國在亞太地區尋找和發展新盟友的機會,通過與美國簽訂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擺脫了因其拒不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長期遭國際制裁的困境,使其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默認。

  印度一向有大國之志,在冷戰時期長期充當不結盟國家的領袖。冷戰結束以來,印度在世貿組織、世界氣候大會等國際舞臺繼續扮演發展中國家代言人的角色。近年來,印度抓住聯合國改革的機遇,發起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衝擊。印度還與德國、日本和巴西聯合組成四國集團,在“爭常”問題上捆綁行動,擴大聲勢。印度借助其與美關係走近,“爭常”努力取得相當進展。目前,除中國外,安理會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都已明確宣佈在這個問題上支援印度。中國雖未表示支援,但態度也比較積極,多次明確表示:“中方理解並支援印度在聯合國包括安理會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

  同時,印度在地區事務方面亦積極參與,努力擴大其影響力。在南亞,由於巴基斯坦內亂加劇,印度在這一地區一國獨大的地位更加突出;隨著2014年北約撤軍,印度對阿富汗事務的影響將會增加。在東亞,印度與東盟的關係繼續發展,尤其通過東亞峰會,印度對東亞事務的介入較前更為廣泛和深入。在中亞,印度仍繼續努力加入上海合作組織,謀求扮演一個角色。

  由於印度與中國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兩國間仍存在一些敏感問題,印度對華疑慮很重,因此在發展對外關係中,尤其是在發展與美、日等國的關係時,不無針對中國的考慮。但是,從目前看,印度似無意加入以遏制中國為圖謀的國際集團,正努力在中美以及中日之間兩面討好、兩邊獲利。

  後繼改革乏力仍在“潛力國家”上踏步

  雖然印度綜合實力有明顯提升,但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其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仍然被視為經濟發展潛力尚未成為現實。印度仍然是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印度,70%的印度人仍然生活在農村,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雖然印度有“世界辦公室”之稱,但印度服務外包為主的産業只能吸納百萬人口就業,遠不能解決印度每年新增1200萬到1400萬人口的就業難題。此外,印度外包業主要服務於歐美市場,對印度國內農業和工業發展帶動力不強。因此,正如印度總理辛格所説,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發展製造業,是拉動印度經濟繼續增長的關鍵。

  雖然印度具有人口紅利優勢,製造業本應成為印度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引擎,但卻一直面臨各種阻礙,各種政策限制使得印度製造業仍未能趕上亞洲中國。

  由於改革進行得並不徹底,許可證制度也沒有被完全廢除,外國和本國投資者目前在印度仍然受到無處不在的官僚制度的阻礙,面臨嚴重的腐敗以及低效率的困擾。

  同時,印度政府未能提供適當的基礎設施,以及製造業所需的初級和中級教育,技術人才短缺。過時的徵地法和勞動法也是製造業投資和就業計劃的主要障礙。

  由於印度聯盟政治中地方政黨勢力強大,印度四分五裂的國內政壇令改革的進展放緩,甚至陷入停滯,一些左翼政黨強烈反對進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反對改革的聲音高漲,使得朝令夕改,近期放寬管制的改革政策出現停滯不前,打擊了投資者對印度經濟前景的信心,有西方媒體甚至稱“民主”成了印度政府面臨的一道障礙。

  相比較在印度投資,不少印度大企業集團仍然更願意在海外投資大型項目。在過去幾年裏,隨著中國工人的工資增長約20%,中國低端製造業已經開始向別的地方轉移,但卻沒有轉移到印度,而是到了中國的內陸省份及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

  最近二十多年來,印度邁向世界強國的步伐加快,國際地位有顯著提高。印度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以外包産業為代表的服務業主導經濟發展成為印度發展的一大特色,使得印度與中國、俄羅斯和巴西一起被視為未來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同時,印度抓住冷戰後國際格局重組的機遇,大力發展與美國的關係,其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地位被國際社會默認,並與其他三國聯合爭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參與各種國際和地區性機構,在各種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印度在邁向大國的道路上也面臨多種制約因素,經濟發展不平衡令其仍停留在“潛力大國”之列。

  經濟自由化改革令經濟起飛

  獨立之初,印度近4/5的人生活在農村,但執政的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強調發展重工業,強調國家計劃,推行國家資本主義和國有化,限制私營企業,保護民族産業,即偏向蘇聯模式的“尼赫魯模式”。雖然這使印度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但由於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將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入大型工程,忽視了輕工業特別是農業的發展,致使印度需要進口大量糧食,不得不貶值貨幣以刺激出口換取外匯。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石油價格飛漲使得印度外匯儲備不足以支付一個月的進口量,政府瀕臨破産邊緣,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進行調整和改革。

  時任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因此在1991年正式展開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取消許可證制度,放寬外來投資,使印度經濟體制轉向自由競爭的市場體制。印度經濟由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幾乎是獨立後最初40年年均3%增長率的兩倍,並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前連續三年出現9%的高速增長。外國投資者涌入使得印度已經成為高盛公司評出的“金磚國家”的一員,或將在未來幾十年裏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資訊技術外包業推動服務業成為經濟主導

  印度經濟在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與其他亞洲經濟奇跡不同,印度經濟更多的是建立在蓬勃發展的服務業基礎上。近年來印度服務業佔G D P的比重都在50%以上,工業僅佔不到25%,農業所佔比例也不到20%,與發達國家的産業結構類似。尤其是其龍頭産業軟體外包業佔G D P的比重超過6%,在國際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務接包國,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推動。

  早在80年代,拉吉夫甘地執政時期就提出“用資訊化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使印度較早開始重視發展軟體産業,較好地把握80年代中期後美國軟體企業外包迅速發展的市場機遇。此後歷屆印度政府都採取了支援資訊産業發展的政策,投資設立多個軟體技術園區,並給予稅收、貸款和投資等全方位的優惠政策。

  還由於尼赫魯時代更重視高等教育,按照麻省理工大學的模式創建了5所知名工程技術學院,為印度資訊化儲備了人才。

  20世紀90年中後期,全世紀的電腦系統都面臨“千年蟲”問題,各種由電腦控制的項目都需要進行軟體更新。印度軟體産業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海外服務,迅速拓展産業規模,為印度資訊技術及其相關産業的起飛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利用冷戰後國際格局重組機會提高國際地位

  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冷戰時期長期奉行的傾向於蘇聯的外交政策,外交重心逐漸向美國靠攏,並利用美國在亞太地區尋找和發展新盟友的機會,通過與美國簽訂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擺脫了因其拒不簽署《核不擴散條約》而長期遭國際制裁的困境,使其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地位得到國際社會的默認。

  印度一向有大國之志,在冷戰時期長期充當不結盟國家的領袖。冷戰結束以來,印度在世貿組織、世界氣候大會等國際舞臺繼續扮演發展中國家代言人的角色。近年來,印度抓住聯合國改革的機遇,發起爭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衝擊。印度還與德國、日本和巴西聯合組成四國集團,在“爭常”問題上捆綁行動,擴大聲勢。印度借助其與美關係走近,“爭常”努力取得相當進展。目前,除中國外,安理會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都已明確宣佈在這個問題上支援印度。中國雖未表示支援,但態度也比較積極,多次明確表示:“中方理解並支援印度在聯合國包括安理會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

  同時,印度在地區事務方面亦積極參與,努力擴大其影響力。在南亞,由於巴基斯坦內亂加劇,印度在這一地區一國獨大的地位更加突出;隨著2014年北約撤軍,印度對阿富汗事務的影響將會增加。在東亞,印度與東盟的關係繼續發展,尤其通過東亞峰會,印度對東亞事務的介入較前更為廣泛和深入。在中亞,印度仍繼續努力加入上海合作組織,謀求扮演一個角色。

  由於印度與中國的邊界問題尚未解決,兩國間仍存在一些敏感問題,印度對華疑慮很重,因此在發展對外關係中,尤其是在發展與美、日等國的關係時,不無針對中國的考慮。但是,從目前看,印度似無意加入以遏制中國為圖謀的國際集團,正努力在中美以及中日之間兩面討好、兩邊獲利。

  後繼改革乏力仍在“潛力國家”上踏步

  雖然印度綜合實力有明顯提升,但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其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仍然被視為經濟發展潛力尚未成為現實。印度仍然是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印度,70%的印度人仍然生活在農村,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雖然印度有“世界辦公室”之稱,但印度服務外包為主的産業只能吸納百萬人口就業,遠不能解決印度每年新增1200萬到1400萬人口的就業難題。此外,印度外包業主要服務於歐美市場,對印度國內農業和工業發展帶動力不強。因此,正如印度總理辛格所説,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發展製造業,是拉動印度經濟繼續增長的關鍵。

  雖然印度具有人口紅利優勢,製造業本應成為印度下一階段經濟發展引擎,但卻一直面臨各種阻礙,各種政策限制使得印度製造業仍未能趕上亞洲中國。

  由於改革進行得並不徹底,許可證制度也沒有被完全廢除,外國和本國投資者目前在印度仍然受到無處不在的官僚制度的阻礙,面臨嚴重的腐敗以及低效率的困擾。

  同時,印度政府未能提供適當的基礎設施,以及製造業所需的初級和中級教育,技術人才短缺。過時的徵地法和勞動法也是製造業投資和就業計劃的主要障礙。

  由於印度聯盟政治中地方政黨勢力強大,印度四分五裂的國內政壇令改革的進展放緩,甚至陷入停滯,一些左翼政黨強烈反對進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反對改革的聲音高漲,使得朝令夕改,近期放寬管制的改革政策出現停滯不前,打擊了投資者對印度經濟前景的信心,有西方媒體甚至稱“民主”成了印度政府面臨的一道障礙。

  相比較在印度投資,不少印度大企業集團仍然更願意在海外投資大型項目。在過去幾年裏,隨著中國工人的工資增長約20%,中國低端製造業已經開始向別的地方轉移,但卻沒有轉移到印度,而是到了中國的內陸省份及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