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價上漲困擾經濟復蘇

時間:2012-08-29 08: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G20近日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應對糧價上漲,以避免2008年糧食危機重現。

  此次對於糧食危機的擔憂始於美國幾十年一遇的乾旱天氣和減産預期,其演化的結果很可能會對正在進行時的經濟復蘇製造不小的麻煩。

  事實上,如今的糧食危機的表現形式已不再是糧食短缺、大面積饑荒,而是因其“非糧屬性”,尤其是工業屬性和金融屬性而與實體經濟和宏觀經濟密切相關。

  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市場上,糧食往往不像鐵礦石、煤炭等産品那樣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風向標”。一般而言,工業品更多的考慮需求以及宏觀經濟形勢,農産品主要考慮天氣和供給狀況。

  從糧食最基本的屬性(被食用)來看,當前的糧食供給情況並不足以觸發危機。雖然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多個糧食主産國發生自然災害,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年糧食總産量的預估值仍然創歷史新高,作為主食之一的大米供應量充足,小麥和粗糧的可供出口量充足。

  然而,隨著糧食的工業屬性和金融屬性日益增強,上述分析框架變得片面,工業需求和資本需求正成為引發糧價波動的重要因素。人們還清楚地記得,2008年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併發的情形,糧食危機已經和宏觀經濟緊密地裹挾在一起。

  工業需求的大頭是糧食被用來生産生物乙醇和柴油,生物燃料産量的擴張被普遍認為是2007年至2008年糧價暴漲的重要原因。如今美國玉米總産量的40%以上用於生産生物乙醇,生物乙醇在美國已經擁有龐大的産業鏈,關乎大量的就業人口,甚至關乎美國在新一輪以新能源為核心的工業革命中能否佔據經濟制高點。

  儘管聯合國糧農組織、G 20等國際組織呼籲美國限制生物乙醇的生産,但在經濟不景氣之時,經濟政策要在工業需求和食用需求之間做出權衡並非易事。

  同時,近年來農業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掀起投資熱潮,資金之水大量流入農産品市場,導致大宗農産品價格相對於工業品時常逆勢上漲。

  2008年之後,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行寬鬆的貨幣供給,當時就有學者指出通脹的貨幣基礎已經存在,只是還沒有誘發因素,而潛在的誘發因素正是食品或能源價格的大幅上漲。近期關於美聯儲推出Q E3的預期再度升溫,這無異於是向飆升的糧價“火上澆油”,再次引發人們對全球通脹的擔憂。

  對於中國來説,通脹很大程度上是輸入性的,國際糧價上漲主要通過進口渠道和期貨市場傳導到中國,這對於7月份糧油價格的影響已經初步顯現。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糧食進口超過10%,對於國內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乃至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值得關注。

  與此同時,隨著9、10月份的到來,糧食的下游産品如食用油和肉類等都進入傳統的消費旺季,物價上漲無疑將會面臨更大的壓力。經濟下行、通脹上行,這將使得全球經濟復蘇之路變得更為波譎雲詭。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