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的今天,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正經歷著考驗,中國的代工廠正走向命運的十字路口。令人不安的是,即使國際金融危機令大批代工企業利潤一降再降、慘澹經營甚至關門歇業,卻沒有引起代工企業對自身模式的深度反省。在國際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許多代工類企業試圖轉向打造自有品牌,但最終都不了了之,直到今天轉型成功的例證還沒有出現
阿迪達斯中國總部日前宣佈,將於今年10月終止部分在華代工廠的合同,這個消息立刻不脛而走,幾乎像標誌性事件一樣給中國人當頭一棒。
代工廠,對中國人説,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名字。它蘊含了經濟欣榮和就業增加的繁榮景象,同時也飽含了中國勞動力和中國企業家們的辛酸與委屈。在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的今天,中國的代工廠正走向命運的十字路口。
孔雀“東南”飛
像候鳥一樣四處遷徙的阿迪達斯工廠,在中國逗留數年之後,又要飛走了。
儘管阿迪達斯一再否認撤離中國工廠與漲薪和庫存無關,但業內人士分析,阿迪達斯撤離中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拿銅陵東隆這家工廠來説,2007年、2008年時公司員工最多達到2000多人,每人平均月工資為1100元。這幾年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目前每人平均工資達到了每月2000元,增加的成本讓阿迪達斯利潤明顯減少。
從歐洲“飛越”歐亞大陸到日本,接著遷徙到韓國和中國臺灣,現在又將從中國大陸“飛走”,如果找到這條路徑背後的“用工成本”邏輯,便不難猜想阿迪達斯的下一個“棲息地”很可能是東南亞國家。
巧得很,剛好是那幾天,阿迪達斯位於柬埔寨工廠的工人周薪剛被爆僅15美元,這也間接佐證了上述邏輯。據記者了解,目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用工成本只有中國的1/3左右。
在阿迪達斯和耐克撤離之前,Clarks、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已紛紛增設在越南、印尼的生産線。
這是一本清晰的成本賬:據日本貿易振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與中國相比,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産成本比中國低15%至30%;相對於我國內地,去年越南工廠工人的平均月薪約為136美元,印度尼西亞約為129美元,而中國工人已經達到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這對於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言的確很敏感。
曾經的盛宴
如今,Gucci、蘋果、耐克、阿迪達斯甚至連一些國際品牌的吉他,從電子産品到服裝,從服裝到日用小商品,很多國際品牌的産品幾乎都是在中國生産完成,利用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中國在短短的改革開放30年成為了“世界工廠”。
如果打開中國的“代工廠地圖”,不難發現,電子類産品的代工集中在深圳一帶,可以承接手機、電腦、蘋果機等高科技電子産品的代工和組裝。這其中,最具盛名的莫過於深圳富士康了,即便是靠手機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如今已被掩蓋其汽車業務的風頭下,直至日前被蘋果曝光為供應商,比亞迪的手機業務才再度被放在聚光燈下,原來它也為蘋果代工電源接收器;而機器零部件加工的代工集中在浙江沿海一帶,可代加工高精密五金零部件;絲綢、紡織品代工集中在蘇州等地;傢具代工集中在廣東沿海的幾個地區,像東莞、惠州都有很多知名的大傢具廠,某些進口傢具其實都是在那邊代工生産。
代工的特點就是靠廉價的勞動力掙錢,沒有核心技術,所以利潤不大。
代工廠薄利已是整個代工行業公認的事實。一位代工廠的員工告訴記者,常常為了是否接單而糾結不已:接下,可能利潤難保;不接,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單。但不可否認,一些代工廠通過給洋品牌代工,積累了經驗和一定的技術,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山寨産品。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深圳的山寨手機和山寨筆記型電腦。
“世界工廠”,最早是對19世紀英國的讚譽,在19世紀那個工業大生産時代,具有最強工業生産能力的國家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對於21世紀的中國,“世界工廠”並不是個褒義詞。如今的世界經濟已經不再是工業為王的時代,“世界工廠”已經演變為低附加值的代名詞。
兩個“蘋果”的尷尬
在東莞,有多家企業替蘋果代工,其中臺資企業最多,還有部分港資、日資等性質的企業,代工産品涉及到iPod、iPhone、iPad、Macbook等多種蘋果産品的零部件和配件。
據媒體報道,蘋果公司與日韓、臺資企業合作較多,因為這些地方的企業大多具有很強的科技研發能力。相對而言,港資和大陸民營企業的科研能力要弱一些,能成為蘋果代工廠的概率也相對要低。像五洲電路集團在東莞設立的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能成為蘋果的代工廠,較為罕見。“今年電子業整個都不景氣,但是傍上了蘋果的企業,都過得很滋潤。蘋果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其實,“蘋果公司”並不是只有美國才有,在中國,也有成千上萬的蘋果公司,他們種植、銷售真正的蘋果。
2011年,中國蘋果的産量超過3500萬噸,而在蘋果主産地山東煙臺,蘋果經銷商們正在賠本甩賣,10塊錢3斤都乏人問津,經銷商賠數百萬的大有人在,賠幾千萬的也不罕見。在中國的蘋果産業鏈遭遇寒冬之際,美國的“蘋果”産業鏈則是春意盎然。1月25日,中國農曆的正月初三,美國蘋果公司發佈了2012財年第一財季的財報。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第一財季營收為463.3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67.41億美元增長73%,凈利潤為130.6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0.04億美元增長118%。值得一提的是,iPhone的銷量達到3700萬台。蘋果CEO蒂姆 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興奮的表示,“蘋果低估了iPhone4S在中國熱銷的程度。”
中國蘋果的産量3500萬“噸”,經銷商賠本都沒有全部賣出去。美國蘋果iPhone的銷量是3700萬“臺”,經銷商大肆加價還供不應求。
這是中國蘋果和美國蘋果的對比,又何嘗不是中國産業和美國産業的對比?
2012年1月16日,美國蘋果公司首次公開了156家主要供應商名單,主要分佈中國內地、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捷克以及美國等地,而絕大部分産品的組裝是在中國內地完成的,換言之,蘋果産業鏈在中國。
不過,蘋果留給組裝環節的利潤少得可憐。以iPhone利潤分配為例,蘋果公司佔有58.5%的利潤,韓國、美國等其他公司分別佔據了4.7%、2.4%的利潤,而中國內地勞工成本只佔了1.8%。
在對“蘋果”瘋狂追捧的另一面,是中國廉價勞動力揮灑其間的血汗。一部光鮮亮麗的蘋果産品,其背後卻是蘋果公司對中國代工廠利潤的苛刻壓榨。
代工廠如何轉型
如今,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正經歷著考驗。即使國際金融危機曾經令大批代工企業利潤一降再降、慘澹經營甚至關門歇業,卻沒有引起代工企業對自身模式的深度反省。在國際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許多代工類企業試圖轉向打造自有品牌,但最終都不了了之,直到今天轉型成功的例證還沒有出現。
在蘋果的156家供應商名單中,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安潔科技。除了營業收入,蘋果無疑給安潔科技帶來了知名度的光環和行業認可。但中國代工廠整體附加值低的現實也成為整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安潔科技算是中國製造比較典型的一類企業,已經從簡單地來圖加工轉變為可以在下一代新産品中參與研發,可以為客戶的訴求提供解決方案。這一類製造型企業比完全靠勞動力和價格取得訂單的企業更能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時,資本報酬開始遞減,再不轉到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發展就沒有可持續性了。”人口紅利趨向消失的啟示正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時候了。
目前種種現狀對這些代工廠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例如,在阿迪達斯的代工廠中,銅陵東隆公司為保證其設備和工藝跟上阿迪達斯的需求,耗資1000多萬元引進了先進的設備,而合作終止後,這些設備不能用於其他服裝加工,只能降價變賣。此外,由於公司70%的産能服務於阿迪達斯,合作終止會使公司面臨“轉身”的陣痛。安徽服裝商會有關專家認為,服裝産業升級應從被動走向自覺。
古語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主要尋求企業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平衡,必須在未來局面的變化之前做好準備。代工工廠為了長期的利益,為應對未來國際市場的衰退,殺入國內市場的時機已經到了。(記者 劉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