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終歲尾,以“回饋消費者”為名的打折促銷活動開始在各大商場陸續上演,由於國內、國外經濟不景氣,生産廠商庫存壓力陡增,這股打折促銷的“讓利風”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服裝類商品打折促銷力度最大。
統計顯示,僅22家A股服裝類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存貨總量就達到了驚人的382億元。更有媒體斷言,全國服裝庫存夠國人穿3年。
包括卡奴迪路、報喜鳥、九牧王、七匹狼、凱諾科技、喬治白、希努爾、步森股份、大楊創世等在內的9大男裝上市公司第三季報顯示,其庫存總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8.62億元,且每家公司的存貨都超過1億元。
北京華榮萬基諮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曹佳洛認為,2012年,中國服裝製造産業呈現內憂外患的格局,國內外紡織服裝需求呈現雙降,從而影響行業收入增長。
據記者了解,中國的許多服裝企業原本是做出口貿易的,出口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只能轉為內銷。在內需同樣不景氣的情況下,市場的供需平衡就被打破,服裝公司庫存居高不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佳洛指出,電子商務的強勢崛起,也給傳統服裝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目前,2009年~2011年百貨商場服裝銷售額約佔中國服裝銷售總額的38%、35.7%及26.9%,預計2012年將佔25.1%的份額,從整體上看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
東方證券服裝行業分析師施紅梅則認為,2007年歐美經濟危機後,國際快時尚品牌陸續進入中國,也給國産服裝品牌帶來了激烈的競爭。特別在2011年,包括ZARA、H&M、UNIQLO在內的國際快時尚巨頭紛紛加快在華開店步伐,個別品牌更是開始下沉,探索在二三線城市開店。
“內憂外患”致使我國服裝行業困難重重。
今年以來紡織品服裝零售行業爆發全面庫存危機,標誌著我國服裝行業將進入發展轉型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服裝市場空間已十分有限,高速外延增長難以為繼,但企業的經營模式仍停留在規模化擴張的慣性裏,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企業新增門店的銷售低於預期,諸多新增門店的庫存累積超過了放緩的消費需求所能承擔的範疇,企業正常運營顯危機。
我國服裝行業近30年來,只注重銷量、業績、份額、市場等硬性指標,並沒有對服裝品牌進行行銷,沒有培育起自己的品牌文化。相比阿曼尼、LV、古奇等國際一線的品牌,我國的服裝業強勢品牌難以尋覓。
“那些國際一線品牌的商品品質、工藝和材質,我國企業完全可以達到,那麼為什麼我國生産的同質産品價格要比國際一線品牌價格便宜幾倍甚至幾十倍呢?關鍵因素就在於品牌溢價。我國服裝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永遠都會面臨經濟不穩定帶來的種種困難。”業界人士認為。
業內專家建議,本土服裝企業要想做出色的品牌必須賦予品牌特定的文化。“首先確定你的品牌要體現什麼,其次展開工作支援這一品牌形象。”這是全世界成功的品牌深諳的定則。
時尚行業品牌專家閔光亞認為:“設計文化與設計實力的崛起,是大品牌成功的定律。而中國服裝企業現在的困境,恰恰就是忽略了服裝的設計本質。”
從設計入手,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中國服裝企業真正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