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的巨虧後, 2012年航運業的經營依舊慘澹無比。各大航企為了填補虧損黑洞不得不賣船自救。據統計,航企賣船時間大多集中在下半年,特別是趕在年底前的11月前後居多。
通過賣船與賣其他資産固然能保證一定的收益,但並不能挽救所有的航企,各大航企仍需寄望市場的復蘇擺脫虧損境遇。而市場何時才會轉好呢?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國際航運研究室副主任張永鋒,對當前的航運業局勢和未來的走勢進行了詳細分析。
《證券日報》:您認為,當前航運業的主要問題是哪些?
張永鋒:首先,最大的問題是供需失衡,其次,市場結構變化。上下游企業進入運輸市場使得大量運力産生,同時貨源不斷流失,運輸企業生存壓力變大。
航運企業內部競爭也很激烈。當市場運力過剩,激烈的競爭會使得運費持續位於低位,航運企業普遍面臨虧損。
《證券日報》:現今,航運業整體低迷導致多家航運企業賣船求生,對此種做法,您如何看待?賣掉船隻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影響如何?
張永鋒:對於這一輪賣船潮,我認為更多的是無奈之舉。整體來看出於三個方面考慮:一是面對持續的虧損局面,公司面臨被ST的風險,迫切需要增加收入。變賣部分船舶或負債資産有利於改善財務報表狀況。二是變賣部分老舊船舶等經濟性能較差船舶,降低成本,優化船隊結構,提高船隊市場競爭力。三是由於大量公司賣船,最近拆船量持續上升,有利於改善目前的供需狀況。
《證券日報》:賣老船與新船分別給公司帶來怎樣的影響?
張永鋒:航運市場較差,運力大量過剩,運費持續低迷。無論是新船還是舊船都將面臨虧損,尤其是散貨船舶,未來市場前景依然慘澹。從個人角度來看,賣老船和賣新船都有利於增加船公司的資産收入,有利於度過市場難關,改善公司今年的財務指標。然而對於老舊船舶而言,其油耗和維修費用相對新船都比較高,變賣老舊船舶更有利於優化船隊結構,而新船變賣可能更多出於經營壓力。另外,從單純的船舶投資回報來看,老舊船舶由於已經經營了一段時間,其投資損失要小于新船。
《證券日報》:您對2012年的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經營有何看法?航運業的低谷是否會引發業內的整合?您認為,企業是否還有其他的方式度過難關?
張永鋒:2012年航運市場整體低迷,尤其是幹散貨市場運費跌至歷史低位,不過集裝箱運輸表現較好,然而下半年也開始步入下滑軌道。當前航運企業面臨較大虧損,加之上下游企業船舶陸續下水影響,航運企業生存壓力不斷增強,不少上市企業可能都面臨被ST的困境。隨著市場表現較差,新增訂單量也大幅下滑,部分造船廠面臨停工或倒閉。
航運企業需加強合作,維持合理市場運費,避免惡性競爭;尋求注入一些優質資産,改善公司的資金實力;爭取國家或地方適當的財政補貼,以度過難關。
《證券日報》:您對2013年的航運業未來走勢有何看法?如果航運業仍舊無法復蘇,那麼,是否會再次掀起賣船潮?
張永鋒:展望2013年,航運業或將迎來深度調整階段,迎來市場轉捩點。從全球經濟增長率來看,IMF預測明年經濟增長率3.6%,好於今年的3.3%。如果歐洲債務危機得以平穩過渡、美國經濟復蘇的話,加之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的支撐,世界經濟也許從此步入持續復蘇通道。從船隊發展來看,當前船東造船熱情處於歷史低位,新船訂單量大幅下滑,同時拆解量持續上升,船公司普遍面臨經營困境而被迫賣船。受此影響,未來航運市場供需關係改善的局面開始有所轉機。因此,2013年市場或將迎來市場轉捩點。
《證券日報》:有報道稱,國際上有24%左右的船廠關閉,來緩解運輸過剩的問題。船廠的關閉能否緩解航運業危機?
張永鋒:個人認為,船廠倒閉主要是由於訂單持續下滑和船廠之間競爭激烈造成的,並沒有改變目前運力過剩的狀況。目前市場運力嚴重過剩,同時訂單保有量仍處高位,未來供需關係開始收窄還需要1年左右的調整期。
《證券日報》:預計航運業何時能夠復蘇?
張永鋒:對於航運市場復蘇問題,集裝箱、幹散貨和油輪運輸可能會有所不同。對於整體市場而言,運力供應方面已經表現明顯放緩趨勢,未來1-2年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然而需求恢復依然緩慢。如果歐洲債務問題可以在1-2年內得以有效解決的話,預計航運市場2013年即將步入市場轉捩點,2015年左右會逐步復蘇。然而如果歐洲債務危機持續惡化,進而影響到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航運市場需求恢復也許會長時間處於弱增長階段,那麼航運市場復蘇可能要延續到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