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製造業“合作大於競爭”

時間:2012-11-02 1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儘管製造業向東盟國家轉移給“中國製造”帶來挑戰,但多位中國和東盟的專家學者認為,中國東盟間製造業的産業轉移“合作大於競爭”,中國與東盟之間製造業合作依然是主旋律。

  《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眾多專家學者認為,中國與東盟在製造業“東南飛”趨勢下避免惡性競爭,實現共贏,關鍵在於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內部有計劃地推進産業的“梯度轉移”,從而實現優勢互補,也有利於我國産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實現産業梯度轉移首先需要認清楚當前中國-東盟自貿區內的産業結構。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説,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産業存在三個梯度,中國東部和新加坡處於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中國西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是工業化中期;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是工業化初期。中國和東盟要針對這一發展梯度,根據各自比較優勢,通過産業結構的調整來實現多贏,除了中國國內東部向西部的産業梯度轉移外,還要實現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産業轉移。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陳佳貴認為,中國與東盟要實現“産業的差異性佈局”,即要結合中國目前産業結構升級轉移的戰略,將一部分製造業的能力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低廉的東南亞國家,既解決當地勞動力與相關産業發展,也優化中國國內産業佈局。具體而言,中國要避免繼續將製造業鎖定在中低端産業,而是通過向東盟國家轉移一些低端産業,借此實現産業的優化升級。

  對於如何實現産業的梯度轉移,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一些具體可行的操作性建議。

  首先是發揮華商的作用。辜勝阻説,産業轉移中華商的作用不容忽視,華商具有實力雄厚、影響巨大的優勢,世界華商産業資産超過3 .9萬億元,其中80%集中在亞洲,在産業轉移中可以起到橋梁作用。

  其次,建立中國與東盟先進製造業科技合作的協調機制。中科院院士潘際鑾建議,充分利用現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加強科技合作分委員會、經貿合作分委員會以及銀行合作分委員會的橫向聯繫和相互配合,從而加速中國科技成果在東盟的推廣,助力中國先進技術研發。

  再次,發揮産業園區的作用。專家認為,産業園區是産業轉移的重要載體。馬來西亞東海岸經濟特區發展理事會首席執行官拿督哲巴星甘艾薩約翰説,“産業園區不但能夠為中國的企業提供好的投資目的地,也能夠為其他的公司提供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一些專家覺察到了中國-東盟貿易過程中“勞動力轉移”的趨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英國科學院院士詹姆斯莫裏斯説,在中國和東盟的貿易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勞動力轉移,由此帶來很多貿易轉移。“我們可以在越南看到韓國工人。即使在自貿區成立以後,我們也可以預見這樣的勞動力轉移現象。”

  有專家認為,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雙轉移”或將成為趨勢。鋻於此,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終身教授王一江建議,應參考歐盟、北美和其他一些先進自由貿易地區的經驗,試點開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目前我國對中端勞動力還沒有正式的開放政策。而據詹姆斯莫裏斯介紹,對歐盟來講,目前正朝一個完全自由的勞動力市場來發展“通過建立一個完全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歐盟成員國的勞動人員可以在成員國家無障礙就業。”

  王一江説,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顯示,數以萬計的勞動力涌向珠三角地區,給製造業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地製造業等産業的發展又吸引了大批勞動力繼續轉移,將珠三角地區打造成中國製造業的中心。

  他建議,中國國內勞動力市場由於工資福利的上升,較東南亞競爭力下降,可以考慮在廣西沿海航空、海運、陸地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北部灣,劃出一片地區作為勞動力流動區域,允許東盟國家的勞動力前來尋找到工作機會並就業,並通過這片區域進入到中國其他地區。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中國充分利用東盟國家優勢的勞動力資源,使全世界投資者,包括全中國的投資者找新的投資場所。”王一江説,勞動力轉移之後勢必會引起製造業轉移,下一個“中國製造”的熱土又將崛起。(記者 王秋鳳 張捷)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