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企大面積倒閉是産業轉型的代價

時間:2007-12-24 10:1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勞工荒”、“電荒”和“油荒”,加反傾銷、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國家對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的調整,在多種因素促使下,廣東鞋業正經歷著轉型升級的陣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來自亞洲鞋業協會的資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已有大約近千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另謀發展。

    廣東的製鞋業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後,這個製鞋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等的重創,加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使廣東鞋企受到嚴峻挑戰,許多鞋企要麼倒閉,要麼遠走他鄉。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在廣東五千多家鞋企中,有一千多家倒閉。除了部分倒閉外,目前廣東另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我國內地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

    看到上述這些數據令人感到擔憂,廣東製鞋業會不會由此開始步入低谷,甚至導致整個産業衰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但是,隨著廣東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這是否意味著廣東製鞋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回答是肯定的。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一個發展的臨界點,其經濟發展的轉折態勢已基本形成,如果産業結構得不到及時轉化或升級,必然與經濟發展産生矛盾,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

    觀察國內製鞋業的現狀,我們會發現,與同是製鞋基地的江蘇、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對同樣的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宏觀調控等外部大環境下,廣東製鞋業受到的衝擊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閩等地的鞋企在開拓國內銷售渠道的同時也在拓展屬於自己的國際行銷網路,在這方面比廣東鞋企競爭的籌碼更多,而廣東超過80%以上企業都是採取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産、銷售。

    在這一點上,廣東鞋企應認真思考。因為廣東鞋企過於依賴加工貿易這種模式,既沒有採取國內外“兩條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廣東一家家鞋企的倒閉和遷移,進而使廣東製鞋業陷入到危機當中。這也折射出廣東製造業的現狀,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産危機,而是生存危機。

    可以説,廣東出現的鞋企倒閉潮是我國産業轉型升級須付出的代價,也是廣東加工製造産業面臨生存危機的一個縮影。廣東鞋企所需要的生存環境還不只勞動力、土地這些東西,對這些日益依賴於專業化分工的企業來説,企業關閉或轉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關閉或轉移是否就保證它們一定能從危機中起死回生?有人説,像製鞋業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候鳥行業,哪成本最低,它就會往哪搬遷。不過,對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層樓的企業來説,都不可能靠四處搬遷來延年益壽。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廣東鞋企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級産業配套。當前,廣東製鞋業在喪失了低成本的優勢以後,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高産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對眾多鞋企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於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

    不管是付出代價也好,還是出現陣痛也好,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陣痛過後的“好了傷疤忘了痛”。有專家指出,未來兩年都將是廣東製鞋業的洗牌年,估計將有一半以上企業主動倒閉,退出製鞋業。這意味著廣東鞋企要麼轉型,要麼就倒閉。如果轉型成功了,企業的競爭力就更強了。如果轉型不成功,那麼就只有倒閉或遷移別的地方。如果企業想活,就一定要過這道坎。換句話説,如果一場危機能夠使廣東鞋企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甦醒的話,那麼這場陣痛無論對於廣東鞋企還是對於我國的製造業來説,都算得上一個“利好消息”。(邱林)

編輯:胡珊珊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