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企進入"理性出海期" 海外投資趨緩

時間:2012-11-27 09:55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11月20日,匯豐全球礦業指數為504.46,回落至2009年11月的水準。倫敦、多倫多等海外證券交易市場上,礦業板塊上市公司的股價再現新低。中國礦企是否會再度出手,抄底海外?

  11月3日—6日,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在天津召開。中國礦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放緩了海外礦業並購的步伐。“現在,中國企業家海外投資顯得更加理性。”中國礦業聯合會副會長陳先達説。

  大量優質項目冒了出來

  今年,大型礦企業的海外並購還在持續。

  8月初,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紫金礦業”,601899.SH)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諾頓金田公司50%以上的股份。

  9月,山東黃金國際礦業有限公司宣佈,斥資2.25億澳元(合14.6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福克斯礦産公司約45億股股份;該收購方案目前已獲澳洲外商投資審核機構批准。

  11月,中國黃金欲39億美元收購非洲巴裏克公司74%股權的消息也得到證實,在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中國黃金副總經理宋鑫説,當前正在對巴裏克公司進行盡職調查。

  在歐美債務危機深化的背景下,2008年至今,紐約、多倫多等歐美證券交易所,“一些上市公司股價的降幅已經達到了30%到50%。”金疆礦業基金總裁陳彪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海外礦業資産價格已經回歸到理性。”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紫金礦業正在尋找收購的良機。

  10月27日,紫金礦業與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福建分行簽署了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融資總量高達300億元人民幣。“300億主要是做海外項目。”陳景河回答。紫金礦業側重於黃金和銅這兩個礦種。

  紫金礦業有三個目標,一個是國際化、一個是(融資)證券化、一個是大型化。“國內還有一些空間,但總體來説,不是那麼大了。”陳景河表示,“在新的一輪發展戰略中,走出去是紫金礦業的一個主要方向”,“紫金礦業不走出去,後面發展的空間就會非常有限”。全球礦産資源分佈不均衡,中國缺乏大型的礦,特別是世界級的大礦。因而,紫金礦業將爭取收購一些有規模又比較成熟的項目。三到五年以後,紫金礦業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和利潤應該增加到集團收益三分之一的水準。目前,紫金礦業的海外投資項目主要在中亞,如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等。

  “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大的礦業公司都遇到財務困難,大量優質項目冒出來。”中國加拿大自然資源合作基金首席執行官楊傑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過去,全球的一些優質礦業資産都把握在歐美企業手中,如今會“吐出”一部分,中國企業將會接手。

  上半年中國礦企海外投資放緩

  但從今年上半年中國礦企的投資趨勢來看,“境外的礦業投資步伐明顯放緩”。

  據陳先達介紹,上半年我國固體礦産投資共有64例,涉及32個國家,投資金額為14億美元。“投資規模在1億美元以上的項目只有3例”。按礦種劃分,煤炭、黑色金屬、貴金屬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數額都在下滑。其中,煤炭項目投資額同比降低了86%,黑色金屬投資額減少了55%,貴金屬投資也減少了77%。

  陳先達強調,“中國在澳大利亞的投資延續減少趨勢”。中國礦業聯合會調查顯示,隨著澳大利亞礦業投資風險和困難的加大,特別是澳大利亞礦業稅收政策的變化,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礦業的投資快速下滑。今年上半年中國在澳洲礦業投資總額僅為1.4億美元,而去年中國在澳礦業的投資總額為13億美元。從地域上來看,我國在非洲的礦産投資出現了大幅度的減少,“上半年投資金額是3.7億美金,同比減少89%。去年同期項目數是46個,今年只有18個,減少了60%”。

  中國礦業聯合會預測,今年下半年中國企業境外投資將延續調整態勢,“當前全球處於調整期,礦産品價格影響了企業投資熱情。”陳先達説,一些不願意冒風險的資金可能在下半年流向加拿大為首的美洲國家,由於東盟國家對原礦出口的限制,預計對東盟的投資也將轉向下游深加工行業。拉丁美洲正在得到中國的認可。未來將有更多的資金流向美洲。

  陳彪認為,中國海外投資放緩,一方面是因為在前一輪衝動型投資中,一些項目的收益並不是很好,有的投了四五年了,現在依然看不見回報,這讓企業更加理性;另一方面,前一輪投資需要兩三年的投入建設期,這個階段企業也將放慢投資的步伐。

  楊傑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自己判斷,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成功率還不足10%。而此前,有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並購的成功率約為43%。“用人的年齡做比喻,中國企業在海外還有10歲,小學還沒畢業。”楊傑説。

  正為海外“經驗不足”補課

  11月12日,紫金礦業宣佈,此前因與當地居民發生糾紛而暫停施工的吉爾吉斯斯坦左岸金礦已經復工,與當地村民的糾紛也已得到解決。

  “之所以發生這個事情,是因為當地政府要求我們儘快建成項目,但當地技術勞動力不夠,紫金礦業就增加了國內的承包商和技術工人,中國工人比例多了,老百姓不願意,認為把他們的工作擠掉了,”紫金礦業集團國際部總經理李志林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他們説,我們的用工比例沒有按法律規定來做。”

  如今,紫金礦業正在跟外交部爭取,讓吉爾吉斯斯坦方面提高中國工人的人數。“我們還是需要多一些人去建設,我們建設完就可以逐步撤了,到時候當地人就增加了。”李志林説。這次“我們有經驗了,‘不打不成交嘛’!以後會更有經驗跟當地人打成一片”。

  中國企業的經驗不足不僅僅表現在海外勞工問題上。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閆長明舉了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力拓的股票直線下跌,我國某大型企業以約159億美元的鉅額資金參股力拓。因為加入中國元素,力拓的股價很快回升。但不到半年時間,力拓便宣佈收購協議作廢,按照1%賠償,只賠了中國企業1.59億美金。在國際規則中,力拓鑽了一個大空子,而中國企業喪失了這次收購的機會。

  在海外,“國有企業往往考慮怎麼做強做大,而民營企業往往實力又不太夠。”陳景河説,當前的並購規模還是非常小,對於中國企業來説,在海外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經驗不足和人才缺乏上。

  “中國企業可以到海外並購,但拿回來的資産你也得管得了。”一位中國海外企業的外籍管理者説。

  長安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玉紅説,那些失敗的並購案例當中,80%以上直接或間接歸責于企業文化的整合失敗。

  “在國外,建設生産的週期不同,別人是10年的開發週期,對於中國企業來講可能只需要三年,這必然産生一些不協調的問題。”楊傑説。

  宋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企業走出去,除了注意資源是不是可靠之外,一定要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另外,一定要注重安全環保和當地社區和諧共處”。

  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健對《中國經濟週刊》説,我們現在還在起步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

  棘手的人力資源問題

  杜兵是上海外經集團在海外的第一個礦産公司的副總經理,負責在東非國家厄利垂亞的一個金礦項目。

  這是上海外經集團剛剛完成收購的項目。在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杜兵逐個展位尋找合作的機會。據其介紹,該項目已經完成了初期的勘察,如今需要進一步對礦産資源進行詳查,並開始基礎建設,為開工做好準備。

  最為棘手的是人員問題。杜兵説,“現在我們在做公司的構架,人力資源比較緊缺。”比如財務,當前國內的財務管理還是比較封閉,走到國外,在能力上是比較欠缺的。更多的人力資源需求在基本崗位上。“開發階段,建設人員需要四五百人,建成以後,也需要400人左右”。技術工人也存在供給難題。

  “非洲國家希望大量使用本地的員工,要佔到當地用工的九成,但是當地人在語言上存在障礙,在技術能力可能要投入很多培訓,牽涉到更多精力和更長的建設週期。”杜兵説,這是很多中國企業在投資後才發現的麻煩。

  解決海外的人力資源問題,當前大多數企業採用的辦法是——依靠外籍華人。

  陳景河説,在澳洲,紫金礦業就與一位澳洲籍的華人取得聯繫,他在當地礦産行業做了很長時間,也有法律方面知識和管理經驗,有兩面文化的背景,由他來幫我們做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

  中國黃金在加拿大的上市公司中金國際的CEO謝泉,是一個長期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中國黃金完成加拿大金山礦業的收購後,搭建了海外上市公司的平臺,謝泉組織了一個由加拿大本土員工及非洲、伊朗等國員工的團隊來運作這個公司。

  當然,在業內人士看來,借助外籍華人的人脈招募人才的辦法畢竟效率太低,無法適應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需求。

  “最失敗的是把門關起來,不走出去”

  “無論如何,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華對《中國經濟週刊》説,“一個走不出去的企業發現不了自己的弱勢。”在他看來,“失敗,在宏觀上講,跟科學實驗一樣,沒有什麼失敗和不失敗的,最失敗的是把門關起來,不走出去。”

  中礦資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資源勘察領域在海外最為活躍的公司之一。該公司經濟地質學家宋學信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中國公司應該注意與當地的政府、酋長、百姓搞好關係,比如進行勘探或開採時必然會駐紮營地,會給當地植被帶來破壞,因而公司要做好復墾工作,不能破壞當地的環境。

  “民營企業規模比較小,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不規範的地方,問題也會比較多,比如環境破壞,不尊重當地勞工。”一位在海外長期從事礦産投資的華人説。

  中國國有企業並購的海外上市公司,“在公開透明度方面做得不是很規範,資訊不夠公開,財務不夠透明,所以資本市場上不太買賬”。這就是在海外所謂的“黑匣子”,“中國派出代表擔任CEO ,但CEO很多時候需要向背後的上級彙報,不是獨立的,而且投資者不知道這堵墻背後是什麼。”一個業內人士表示。

  五礦有色金屬股份公司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後,焦健就遭遇到當地投資者“是否是國有企業”的質問。焦健告訴他們,“雖然我是國企,就像一個孩子,不能選擇父母膚色,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好孩子”。

  楊傑認為,在海外投資,中國企業總是希望能夠獲得控股權,這也給外界造成了強勢佔據資源的態勢。未必非要如此,中國企業可以先參與海外的投資運作,先學習別人的經驗。中國企業“走出去”更應該是交朋友,實踐證明,只有利於海外當地經濟發展,給當地人創造福利,才能融入當地社會,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記者 李鳳桃 趙劍雲 本刊記者朱禁弢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