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行業遭遇寒冬 突圍唯有市場化

時間:2012-10-09 08:56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不要以救市的心態對待鋼鐵行業,政府給予鋼鐵行業的關懷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這個夏天,中國鋼鐵行業遭遇寒冬。

  隨著鋼價一路下行,鋼廠普遍虧損。中鋼協數據顯示,上半年其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僅為23.85億元,銷售利潤率降至極其微薄的0.13%。據中鋼協內部測算,扣除投資收益後,鋼鐵主業上半年實際虧損達13億元。

  而最壞的時候還沒有過去。據蘭格鋼鐵監測顯示,截至8月31日,國內十大重點城市Φ25mm二級螺紋鋼均價為3503元,和金融風暴施虐的2008年鋼材價格相當。這種情況下,三、四季度,鋼鐵行業經營情況更不樂觀。

  除了鋼鐵行業的高産能和低需求外,筆者認為,自身問題是鋼鐵行業虧損的重要原因。

  中國鋼鐵行業亟待以市場化重組提升自身實力。這幾年,鋼鐵行業虧損表明,金融危機以後中國鋼鐵重組是不成功的。

  表現之一就是行業內重組的市場化程度低。這幾年,中國各地鋼廠迅速做大,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再發展離不開兼併重組。但行業重組被潛在的行政力量干擾。由於財稅等方面原因,地方政府支援省內大企業,形成鋼鐵生産的區域壟斷,背離市場化原則。而憑藉著地方政府的信用背書,各地大型鋼廠大幅擴産、兼併,但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依舊保持較低水準,整體鋼鐵行業的效率並沒有提高,導致各地企業只是做大,沒有做強。只有割斷政府和鋼鐵企業間的“利益輸送臍帶”,中國鋼鐵行業才能實現市場化重組。

  表現之二是行業逆向淘汰,擠壓民營企業生存空間。

  在各級政府政策壓力下,鋼鐵行業同樣存在著所謂的民企“玻璃門現象”,民營資本在投資領域存在著與國有企業不平等的資本準入門檻。民營鋼廠面臨著政策瓶頸。

  現在是鋼鐵行業最困難的時候,也是鋼鐵企業開始嬗變的最好時機。一句老話,置之死地而後生。

  鋼鐵企業虧損怎麼辦?行業放開,讓該進的進來,該出的出去。不需要扶持某個企業或某一類企業,不要以救市的心態對待鋼鐵行業,政府給予鋼鐵行業的關懷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政府需要建立穩定的長期政策,需要公平的市場環境,以降低非市場因素對鋼鐵企業發展的制約,需要鼓勵各种經濟形式進入鋼鐵行業。以控制鋼鐵産能的名義,壓制投資,其實是保護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鋼鐵企業。

  中鋼協名譽會長吳溪淳就曾建議,政府應轉變職能,用土地法、環保法、稅收法管理鋼鐵産業的建設和發展,取消形同虛設的行政審批立項制度。

  轉機或許在這個危難時期出現了。9月3日,工信部發佈2012年修訂《鋼鐵行業規範條件》,此次頒布的修訂版“準入條件”,與2010年版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就是在鋼廠申報準入的要求方面,去掉了“要求相應鋼廠在給工業主管部門的送審材料中附有關土地、項目核準或備案等審批文件、證明文件”的表述。

  有分析認為,中央政府在淡化審批限制。這樣,此前大批沒有審批“超生”的鋼鐵項目,如果能符合最新修訂的“準入條件”中規模、工藝、節能環保等各項門檻標準,就能夠脫離“黑戶”,順利“轉正”。

  鋼鐵行業的問題,比如産能、效益等最終還是依靠市場機制,政府應該更多地以市場手段來推動行業轉變。鋼鐵行業已經到了該放手的時候了。(赫榮亮)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