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市場進入"嚴冬" 産能無序擴張背後存隱憂

時間:2012-09-18 09:2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産能居高不下的國內大小鋼企,面對經濟下滑需求不振的挑戰,進入‘嚴冬’,看誰能撐到最後。”這成為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鋼鐵工業科技大會國內鋼企負責人的共同感受。

  有鋼企負責人甚至表示,鋼鐵市場的“嚴冬”還需要至少三至五年,這就要求鋼鐵企業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尋求鋼鐵工業新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盈利模式。

  進入歷史最差的時候

  “現在已經是歷史最差的時候,形勢比2008年嚴峻得多。去年行業毛利率不到0.4%,已經是20多個行業中最低。以我們做企業的體會,今年上半年全行業實際上是虧損的。”馬鋼科技創新部經理張建説。據張建介紹,馬鋼主業粗鋼本部營收已處於盈虧線以下。

  而在華菱湘鋼副總工程師劉永龍看來,鋼貿企業“蓄水池”作用在減小,不願意拿貨,而鋼鐵企業也不願降速,不想減産,市場銷量沒有起色,但鋼廠庫存在不斷增加。鋼鐵行業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地步。據劉永龍介紹,由於鋼價跌幅接近腰斬,華菱湘鋼營收預計也將下降40%至50%,目前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0%以上,管理者收入相應大幅降了40%。

  近期國家發改委密集批復了一批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和公路建設項目。此舉被鋼材界業內人士認為是“托市”。對此,張建認為,短期內鋼市行情會有小起伏。對於長期影響,張建則持悲觀看法,“這輪冬天肯定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張建同時表示,這也是轉型戰略機遇期。

  産能無序擴張背後的隱憂

  在張建看來,造成鋼企“熬不過去”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産能過剩。

  “2006年開始的房地産火爆,觸動了鋼鐵産能的全面爆發。”這是劉永龍認為鋼企普遍“放縱”的最大誘因。在此之前,華菱湘鋼原有産能300萬噸,三五年時間內迅速擴展到1000萬噸。

  産能過剩的背後除了國企的不節制,勢力強大的民企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一,缺乏對全行業的規劃,鋼廠門檻低,大量落後産能代表的企業紛紛開廠;其二,鋼企所屬地方政府保護主義嚴重,擴産能積極性高。”張建説,這是産能下不來的兩個深層次原因。“這次我們沒有再抱幻想。”張建説,“最終的結果取決於市場客觀形勢。”

  力求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王青海在會上指出:“重復建設嚴重,産能過剩,資源環保壓力加大等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生産經營面臨嚴峻形勢,這些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尋求鋼鐵工業新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增長點和新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科技水準與國際差距逐步縮小,設計鋼鐵産業戰略性重大技術已難以通過引進吸收穫取,只有通過自主創新。”

  據劉永龍介紹,以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降本增效,從礦原料、産品、價格入手調結構,以改善工藝技術等為手段的技術創新,以及激活體制機制加強企業管理等四種辦法,被作為短期應對“嚴冬”的措施。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這些舉措真正對鋼企生存環境的影響有限,如果局面短期難以變好,以資本運作為主體,“大魚吃小魚”的鋼企跨地域的重組兼併生死大戰必將上演。

  接受採訪時,不少鋼企負責人對重組兼併並不排斥。在他們看來,重組兼併至少有幾個好處:一是通過重組能淘汰落後産能;二是企業形成規模,對市場風險抵抗能力增加;三是面對鐵礦石這座令鋼企感到壓迫的“大山”,大型鋼企顯然話語權更大。

  張建説,重大核心技術是國內鋼企的普遍短板。“國外鋼企願意轉讓技術的前提,往往是這項技術已經被更替升級。因此,技術轉讓儘管短期有益於國內鋼企,但這種並非前沿、依靠轉讓獲得的技術優勢,很快被取代。核心技術還需依靠企業自身攻關。”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