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稀土白皮書發佈 稀土管控高壓不減

時間:2012-06-21 10: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日發表首份《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內容涵蓋稀土現狀、發展目標、技術進步、出口政策等多項內容。就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用一組組照片和數字展示了稀土産業背後的巨大黑洞:環境污染觸目驚心,資源枯竭令人咂舌。  

  “我們這幾年的行業嚴格管理是要治理環境,而不是以這個作為藉口去提高價格,去獲取國際上的政治或者經濟利益。”蘇波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面對國外的種種責難和輿論壓力,他表示,沒有一個國家在環境遭到重大污染、資源遭到重大破壞的情況下,還不計後果地不斷開發一種産品。

  現實

  部長頻亮照片 環境污染“鐵證如山”

  “這是一封群眾來信,大家看看礦山開採造成的嚴重污染多麼觸目驚心。”在一個多小時的發佈會上,這位主管稀土的工信部副部長多次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照片,向在場人士展示了稀土産區不為人知的一面:一張照片上,大量的礦渣、大量的泥石流、大量的滑坡、大量的污染物污染了老百姓的飲水,僅在這樣一個縣裏,就有十幾平方公里,有幾萬噸的礦渣,有4.5萬人喝不上乾淨的水;另一張照片上,大量的稀土開採使山頭都變得光禿禿的,因為山上的植被要全部剝離,在下面發現稀土,用小車推出來,這個山形成的泥石流會造成長期的污染和破壞。

  “這些污染有些是可治的,有些是不可治的,你可以試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老百姓,他們的健康和生命有何保障?”蘇波語氣沉重地表示,中國承擔了向世界90%的供應量,實際上卻在嚴重地污染自己的環境。今年3月他曾經第一次率隊實地考察了贛州中重稀土的開採現場,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破壞令他感到非常震驚,光治理將要花費380億元的成本。

  稀土被稱為“工業維生素”,被大量運用在軍工、電子等行業,是重要的戰略性礦産資源。我國是稀土第一生産大國,為了保護稀土資源合理開發,近年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稀土結束了“賤賣”歷史,價格“一飛沖天”。

  事實擺在眼前,“得不償失”無疑是對稀土行業近年來發展最好的總結。記者了解到,在重稀土資源豐富的贛州,目前已經採用了先進的原地浸礦工藝,採一噸稀土氧化物要向地下注入7噸硫酸銨,大量的硫酸銨長期滯留在地下,一旦下雨將會嚴重污染地下水資源;另一方面,北方輕稀土也存在同樣問題,在稀土的冶煉分離中,産生大量的含氟有毒尾氣和氨氮廢水。包鋼的稀土還含有放射性釷元素,包鋼目前有1.8億噸的尾礦,佔地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之多。

  令人更加擔憂的是,在稀土付出巨大環境代價的同時,我國稀土資源正在面臨枯竭。白皮書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超強度開採,中國稀土資源保有儲量及保障年限不斷下降,主要礦區資源加速衰減,原有礦山資源大多枯竭。包頭稀土礦主要礦區資源僅剩三分之一,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儲採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南方離子型稀土大多位於偏遠山區,山高林密,礦區分散,礦點眾多,監管成本高、難度大,非法開採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採富棄貧、採易棄難現象嚴重,資源回收率較低,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開採回收率不到50%,包頭稀土礦採選利用率僅10%。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因為稀土的過度開採,還造成山體滑坡、河道堵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災難,給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重大損失。而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也成為一些稀土産區的沉重負擔。

  壓力

  國際施壓不斷 戰略資源博弈升溫

  實際上,鋻於稀土資源的稀缺性和極高的戰略價值,關於稀土的博弈從未真正平息,特別稀土出口全年配額近四成沒有用完的情況下,歐美日卻在年初將中國稀土出口管制訴至世貿組織(W T O )爭端解決機制。

  事實上,這場訴訟醞釀已久,一直以來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在國際場合對我國稀土政策進行施壓,指責我國用配額來限制稀土出口。業內人士分析説,歐美之所以對中國稀土“窮追不捨”,一方面是出於國內利益需要,以獲得穩定的稀土供應;另一方面,市場供求表現與歐美訴訟的矛盾之處表明,歐美並非只盯某一種資源在某一階段的市場,而是長遠戰略佈局,直指我政策核心。

  面對巨大的輿論責難和施壓,蘇波對記者坦言,長期以來,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儲量供應全球90%以上的市場需求“隨著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對稀土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稀土資源和環境壓力正在逐步加大,一些資源瀕臨枯竭。但中國仍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對稀土實行同步管理,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蘇波説。

  他介紹説,2011年中國計劃出口稀土産品實物量3 .02萬噸,實際出口1.86萬噸,僅完成計劃的61%。事實證明,中國在同步加強稀土開採、生産、出口管理的同時,保證了對國際市場的供應。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