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滋養兩岸同胞的血脈

時間:2012-06-22 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第四屆海峽論壇將在福建落幕。連日來,兩岸同胞匯聚一堂,溫歷史,緬英雄,品文化,談合作,迎未來;來的沒有客人,只有主人,因為大家都是閩南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在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泉州,海峽兩岸攜手舉辦閩南文化節,以閩臺對渡文化節、兩岸關帝文化節等一場場盛會,精彩展現閩南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開幕式上説,這對於深入挖掘閩南文化的豐富資源,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在兩岸同胞中的凝聚力,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當前,兩岸民間交流蓬勃發展,文化交流作為其中最活躍的組成部分,更是迅猛發展。兩岸文化交流何以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從海峽兩岸的文化傳承和歷史淵源中,不難清晰看到,閩南文化這強大的血脈始終維繫滋養著兩岸同胞,向世人展示著兩岸民眾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親緣關係。

  閩南,是個地域符號。閩南文化,卻已遠超這個地域範疇。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支系,它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融匯了鮮明的地方特色,融合了海洋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多姿多彩、特性鮮明。

  閩南文化最有名的特性就是“敢拼”的精神,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儼然已成閩南文化的群體寫照,與“敢拼”相匹配的是敢冒險、仗義講情誼和勤奮,這也是閩南文化所推崇的。

  閩南文化最突出的特性則是它的包容性。在被稱為“閩南文化富集區”的泉州,一條叫涂門街的街道上,不到一百米,清凈寺、佛家寺廟、關帝廟相安無事。在這個城市,多個宗教都能找到它的存在,泉州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因文化的包容,人就顯得熱情好客,這不是客套,是文化使然。

  閩南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重商精神。在宋朝,泉州“漲海聲中萬國商”;即便是在實行海禁的明清時代,閩南的海商仍然非常活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重商理論的思想家李贄,出生在泉州古老的聚寶街旁,其中也必有耐人尋味的聯繫。

  重商精神使漂洋過海的閩南人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社會,迅速發展壯大。反過來,閩南文化也隨著這些外遷的閩南人而遠播世界各地。這種文化的傳播在臺灣表現得最為典型。臺灣漢族同胞八成祖籍閩南,不僅如此,閩南人移民臺灣,大多是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或是以同府同縣同鄉聚居一處,建立“血緣聚落”和“同鄉聚落”。因此,閩南家鄉祖地的文化和風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

  正因為如此,雖然曾經有過幾十年的隔離,閩南人到臺灣,臺灣人到閩南,依然沒有陌生的感覺。説著一樣的閩南話,住著同一風格的房子,廟宇裏供奉著同樣的媽祖、保生大帝、廣澤尊王、清水祖師,連民間的婚喪喜慶的禮數到現在還基本上是一樣的版本。

  在“唐山過臺灣”的漫長歲月裏,閩南文化承載在先民的漁船和推車裏,漂洋過海,一路到了臺灣,在那裏生根開花結果。本屆海峽論壇上,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體現著臺灣與閩南地區文化上的親近。

  從舌尖上的“臺南”,到兩地共仰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佛學宗師弘一法師,所有這些都在説明,閩南文化,無論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都維繫滋養著隔海相望的兩岸同胞。

  文化是棵大樹,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時候應不忘給它澆水施肥,正是基於這樣的共識,每屆海峽論壇都能引來眾多閩臺同胞踴躍參與。今年4月底“2012世界閩南文化節”在臺南成功大學開幕,明年泉州將接辦“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相信閩南文化在一棒接一棒的推廣中將更加繁榮。
編輯:孟雅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