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至少需要50年 兩岸學者聚綿山建言獻策

時間:2012-04-04 11:41   來源:中國網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原宣傳部部長、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會長李漢秋認為,清明節的價值取向是提升生命的意義,清明要建設家庭文化,因為家庭文化是滿足這種價值提升很好的載體,也可以讓清明精神能夠擴展開,擴大它的容量,擴大它的平臺。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陸昕教授也贊同家庭教育能促進慈孝文化的重新回歸。

  北京北方道德研究所的王新宏教授總結了長期的實踐工作經驗,坦言體制內教育仍是文化傳承最有效的方式,特別是通過教師培訓有效地帶動了中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不過民間的普及推動工作對中華文化、中華美德的傳承也是至關重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摩羅指出,文化復興必須以本土文化資源為基礎,由於教育的原因,中國的傳統文化曾經中斷,變成了“專家之學”,西方文化大行其道,所以必須用國家的力量推廣民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文化資源自覺,文化價值自信,文化權力自強”。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張本楠教授通過接觸西方教育人士,發現對於孝的文化,中國人跟西方人的理解完全不同,但中國孝的觀念在現代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考慮吸收西方人人平等和尊重個人的價值觀。

  本次研討會還邀請了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副教授楊若薇、臺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林登順、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胡振宇、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授汪中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喻靜、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王文娟、《炎帝神農文化》雜誌執行主編樊友剛、《隨州日報》記者部主任許享紅等專家圍繞著孝文化發表了主題演講,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稱發言成果將集結成冊出版,並宣佈清明文化學術研討會圓滿落下帷幕。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