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兩岸閩南鄉親共同的精神家園

時間:2013-07-12 13:31   來源:福建日報

閩南文化:兩岸閩南鄉親共同的精神家園

  陳支平教授在查閱整理民間族譜。

  2007年6月,我國批准建立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作為整體文化概念,首次為官方清晰認定。2013年7月7日,全國政協提案委調研組蒞臨泉州,就全國政協重點提案《關於支援加快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提案》落實情況展開調研。深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以其開放的世界性格局,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高度關注。

  今年6月,由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策劃編寫的《閩南歷史文化概説》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究竟什麼是閩南文化?以閩南方言為根基的閩南文化有何特點?閩南文化對臺灣有何影響?為此,近日記者專訪了該書名譽主編、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陳支平教授。

  ◆核心與邊陲的文化特性

  《山海經》雲,“閩在海中”。那麼,閩南是不是像不少人認為的那樣,就是中華文明的邊緣地帶?

  “這是人們對閩南文化認識的一個誤區。因為,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不斷證明,史前時期的閩南同樣也有著悠久而豐富的人類文化。在這裡生活的古人類,是福建的早期先民。”陳支平説,閩南民係是1000多年來不同族群長期融合而形成的,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逐漸造就了富有地域特徵的閩南文化。

  遠離政治文化中心並不一定造就獨特變異的區域文化。儘管閩南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是伴隨著中原主流文化在福建的傳播而向前發展的,但是,當宋明以降中原主流文化日益走向保守的時候,閩南區域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邊陲特性,以及閩南面向海洋、勇於接受外來文化的傳統,使得閩南文化較少受到中原地區主流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從而較多地體現儒家文化許多富有生命力的因素。

  陳支平説:“在這樣有所差異的歷史變遷中,閩南文化在文化思想和社會行為等方面顯現出了一些與中原主流文化不同的獨特表現形式。比如,閩南文化商品意識較強,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補強了中華整體文化的多樣性。”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顯得更加豐富多彩。”陳支平告訴記者,“我們通過梳理百年來閩南歷史文化研究的基本脈絡,撰寫了《閩南歷史文化概説》一書,力圖把閩南歷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基本概況呈現給廣大讀者,以期更好地弘揚閩南文化。”

  ◆清代以前閩南人少有國界概念

  閩南文化是一種輻射型的區域文化。閩南,在地理上指的是現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説,閩南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區域。閩南文化在長期的傳承、演變中,不斷地向東南的海洋地帶傳播。閩南文化是世界各地閩南人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區域文化。

  “浙江溫州沿海、廣東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臺灣,都深深受閩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帶有變異型的閩南方言社會與鄉族社會,即使是在東南亞地區等海外許多地區,閩南文化的影響也都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陳支平表示,既有地域性又有一定的世界性,是閩南文化最大的特點。在漢語方言中,沒有一種方言能像閩南話這樣,在向外播遷的同時,與外族語言有如此深度的接觸和融合。

  據介紹,自漢唐以來至清代後期日本人侵佔臺灣之前,東南沿海居民出海謀生、貿易,很少考慮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所謂“國家界線”的概念。東南沿海商人跨海貿易,更多的是關注交通工具的可行性,而較少顧及出國與入境的障礙。

  “只要航船可及,他們就可能前往那些地區貿易,互通有無,甚至定居下來,成為當地新的居民。即使是定居下來,他們也始終認為自己是福建沿海某地人或閩南某地人。”陳支平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到東南亞各國考察當地的華人社會,其祠堂、寺廟裏的先人牌位,無不是如此慎終追遠寫上諸如“大清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第幾都第幾圖某鄉村人”,絕少有人在自家祖先的牌位上寫著東南亞某國人的。

  ◆臺灣文化是閩南文化的延伸

  閩臺兩地一水之隔,在兩岸移民史上,以閩南沿海居民向臺灣遷徙為主流。據1926年日本人在臺灣所作的人口調查,在臺灣375萬居民中,來自泉州府的有168萬多人,來自漳州府的有131萬多人,兩者分別約佔臺灣總人口的44.8%和35.2%。

  “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量大陸移民遷臺,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産技術、耕作方式,還帶去了家鄉的方言土語和原有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陳支平介紹説,今天臺灣説閩南話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0%,僅有泉州腔和漳州腔的細微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殖民者統治臺灣50年,後來又因國民黨統治,臺灣與祖國大陸分隔了50年,今天,臺灣閩南話和本土閩南話還是毫無二致。這是世界語言接觸史上少見的奇跡,令人深思。這主要是因為閩南人遷往臺灣的時間較晚,出發地都是漳、泉兩州,兩處方言本來就差別不大,混居之後也就相互融合了。加上臺灣當地沒有其他強勢語言或方言與之抗衡,這些都使得今天的臺灣閩南話保持著最純正的原鄉特色。

  “不管怎麼變,臺灣文化都是閩南文化的延伸,而閩南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所以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同根同源,是任何人都無法割裂的。”陳支平表示,從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角度來考察,閩南與臺灣同屬一個分區文化圈,即閩南區域文化,或者可以將之稱作閩臺區域文化。因為這個文化圈,無論是福建沿海區域,還是臺灣區域,基本上是由閩南區域文化派生出來的。要研究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歷史,這二者是不能分開的,必須把閩南地區與臺灣地區聯繫起來,綜合考察,才能較為全面地把握這個自清代以來新興的經濟與文化區域圈形成與發展的基本特徵。

  ◆加快閩臺文獻資料收集

  “弘揚閩南文化對於傳承與保護閩南文化,增進兩岸文化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陳支平表示,當前,一方面我們從學術上對閩南文化做深入研究,挖掘閩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特徵,另一方面,面向大眾普及閩南文化。

  陳支平表示,自20世紀20年代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首倡以來,閩南歷史文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文化影響力的增強,閩南歷史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福建、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地區,相繼成立了十多個旨在研究閩南歷史文化的學術機構,前景喜人。《閩南歷史文化概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輯出版的。

  “接下來由我牽頭的《閩南涉臺族譜彙編》、《臺海文獻會刊》、《臺灣通史》等學術出版物將相繼出版,編撰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陳支平告訴記者,弘揚閩南文化是兩岸學者應盡的社會責任,各級有關部門也非常重視。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對有關閩臺關係文獻資料的蒐集工作,保存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記者 樹紅霞)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