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圓圓”的寶寶,在保溫箱裏粉嫩粉嫩的。(臺北市立動物園供圖)
大陸贈臺大熊貓“圓圓”還有1個多月就到9歲生日了。6日晚,這個相當於人類30至32歲年齡的“使者”,在臺北市立動物園成功誕下了第一個健康寶寶。比7月中下旬的預産期提前而來的喜訊,算得上炎炎夏日裏島內熊貓迷們最開心的事情。
體重183.4克、體長21.3釐米、雌性,“哭聲”嘹亮……7日,臺北市立動物園熊貓小組召集人張志華對外發佈“圓圓”幼仔的一系列指標數據,稱其是一隻很健康的大熊貓幼仔。原因是,僅從體重上看,一般的大熊貓幼仔出生時平均體重為120至150克之間。
記者在“圓圓”生産視頻上見到,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雙眼緊閉,呈粉紅色,與成年大熊貓樣貌相差較大。也許是第一次當母親的緣故,“圓圓”抱寶寶的動作略顯生澀,但仍然呵護有加,緊緊地將幼仔“窩”在懷裏,細細端詳,目光充滿了母性的慈愛。不過,“初次當媽的圓圓”還是在叼起幼仔舔舐時,把寶寶的一隻爪子給輕微劃傷了。
張志華介紹説,大熊貓寶寶出生後的一週是關鍵時間,要確保幼仔順利吸吮到母乳。因此,動物園從6日晚就開始了24小時的輪班照料,從7日淩晨2時起幼仔被放入保溫箱後,測量其體重,觀察健康狀況,還給予兩次喂食1毫升和1.6毫升的初乳。園方表示,如果“圓圓”乳汁不夠的話,還將使用專門從大陸運來的大熊貓乳汁。
臺北市立動物園還表示,幼仔大概要在保溫箱裏待1個月時間,如果“圓圓”帶得好的話,保育員將不用操心喂食問題,否則就要採取人工喂乳了。為了補充“圓圓”産後體能,動物園會給它豐富的食物,並適當補充維生素和葡萄糖,過一段時間還將會補充鈣質等,讓“圓圓”好好“坐月子”,恢復身體。
據悉,在大熊貓繁殖中常常存在著“三難”:發情難、交配難、育成難。所以,“圓圓”幼仔出生後,臺北市立動物園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四川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報喜。因為,前者派出的兩名研究員從2日起就趕來臺北參與照顧“圓圓”生産全過程,而後者是“圓圓”生母、被譽為“英雄母親”的斷掌大熊貓“雷雷”生活的地方。
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于2008年贈送臺灣。直到今年3月起,這對恩愛“小夫妻”才有了幾次相處,但並沒能迸出愛的火花,臺北市立動物園方面隨後為“圓圓”進行了3次人工授精。從6月10日開始,“圓圓”有了延遲進食、食欲明顯減少、活動力下降等懷孕行為表現。園方表示,“團團”和“圓圓”目前年近9歲,相當於人類30歲出頭,正是適合生育的年齡,傳宗接代的時間大概還有9至10年。
“圓圓”的寶寶會取什麼名字呢?臺北市立動物園目前還沒擬定好,正期待著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給寶寶取名的活動。(駐臺記者 李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