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兩岸人民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

時間:2013-01-10 13: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10日刊載投稿文章指出,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兩岸民眾現在都生活在不同的體系中,雙方由此産生的思考和認知的不同。但是就像星雲大師所説“你來我往,來來往往,所有的防範和障礙都會消除。” 因此,在建立兩岸民間互信之過程中,于史,要包容;於今,要寬容。若如此,陌生的遊客可以成為朋友,存有戒心的彼此可以和解,泛泛之交可以變成知己。

  文章摘編如下:

  一個秋雨瀝瀝的週末,和朋友在宜蘭自由行。從上海第一次到臺灣旅遊的Wendy和臺北姑娘Maggie雖是初次見面,卻非常不見外地相互調侃“你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看你瘦的。”“大陸人生活好苦啊,一看見地瓜就要吃(因為我們正在街邊買紅薯)。”接踵而來是一陣會心的哈哈大笑。

  承受玩笑的雅量

  這段旅程就在她們倆不間斷的和題材無限的調侃中,快樂地進行著著。我和澳門的朋友雖然少了初次抵臺的新奇感,但對她們從那個兩岸隔絕,各説個話,抹黑對方的年代中,信手拈來的“笑話”還是心有靈犀,同享同樂。

  細雨濛濛,來自兩岸四地的我們快活、輕鬆,暢所欲言地談天説地,這氛圍只有彼此視對方為“自己人”時方可有之,即彼此間的那一份互信,那一份相知。

  這情景令我想起當年在海外留學時,也遇到過不少臺灣來的留學生或華僑,我們之間絕少像現在這樣“毫不見外地”和對方打趣(即使毫無惡意),快活地相互調侃,盡情地享受彼此的“笑料”。

  原因無他,兩岸阻隔40年,彼此相互防範,戒心重重。即使在民間,信任感也缺乏,疑神疑鬼,好像對方的人員都是特務,豈敢“輕鬆 ”的開玩笑?加之當時兩岸政治生態,百姓生活之巨大差距,即使一 句毫無惡意的玩笑,也可能引起對方之不愉快甚至誤解。

  時代變了,兩岸從隔絕走向了交流,從封閉過渡到了開放,伴隨著民間往來,經貿合作,相互的接觸和理解亦在加深,彼此戒心少了,聚在一起都放鬆了不少,玩笑也開起來了。同時,通過開放門戶讓人進來看自己,自己也走出去看對方,互相知道了彼此的“家底”,自信心大增,承受“玩笑”的雅量也大增。這表明那些因為長時間隔離所造成的疏離感,防範感,不信任感正在逐漸減少。

  然而,兩岸民間的互信如果從更廣泛和更基層的角度去看,依然不足,換言之,彼此之間的認識和了解依然有待深入。

  當不在少數的大陸人認為臺灣什麼都好,“和諧”得令他們無限嚮往和羨慕時,他們是否知道,或者想過老蔣時代的白色恐怖,是否知道一些臺灣人對那個時代痛恨的至今仍無法釋懷呢?

  突破歧視性政策

  同樣,臺灣人看大陸(無論是親自旅行還是坐臥家中接受二手資訊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在大陸被認為習以為常或司空見慣之處,而讓他們看不慣或難以接受。身為那個時代的過來人,此刻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認真地想普通百姓反映出的這些現象和情緒,是對歷史的無知?還是認知上的不同?這些無疑都關係和影響到彼此的觀感和信任度,遠未達到真正的相知。

  再看,臺灣“行政院”縮短大陸配偶入籍期限從6年到4年之修正草案第4度在“立法院”被否決,陸生納入健保案則是8度被阻攔。那些投反對票之政黨和議員們無不標榜他們“代表著民意”。

  有人告訴我,這不是主流民意,但不可否認他們亦代表了一些人的訴求。由此而言,無論是臺灣人對大陸政治生態的“獨特”感受,抑或臺灣民眾(即使是一部分)依然要堅持對大陸配偶以及陸生的歧視性政策,都在在地説明兩岸民眾之間 依然存在著不可小視的相互不了解,誤解甚至曲解,以及由此産生的不信任。

  那麼彼此的互信又該從何談起?如何建立?

  我想到另一位臺灣朋友小莉。有次她和我談起接待和陪同大陸親戚在臺灣旅遊,幾天下來,她感慨地説:“接觸越頻繁,了解越深入, 越發現兩岸三地的想法真的大不同。但多交流總是好事,才能真的互相了解。”那天我對小莉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然環境之不同都可造就人之性格,習性之特色,更何況政治、經濟、文化之異而形成的天差地別?

  無論歷史還是現實,兩岸民眾現在都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和社會體系中,雙方由此産生的思考和認知的不同,實屬正常。

  然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不同?又如何在不同中建立起互信?

  我認識一位大陸文化人。他告訴我,有天一位從臺灣來的朋友去青島看他,倆人談到兩岸時局和未來走向。我的朋友出於“強烈的民族感情”,與他臺灣友人的觀點大相逕庭,甚至針鋒相對。聽到此,我不由得為那位臺灣人捏把汗,不知我這位自稱“傳統山東人”的朋友 ,怎麼“收拾”人家。結果卻出乎意料,“當然,我們這樣的討論並不影響彼此的交往。要放開心胸,相互包容嘛!”他爽快地説。

  從這些朋友們和平,理性,寬容的態度上,從他們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上,我看到了建立兩岸民間互信的希望。一如星雲大師所講: “你來我往,來來往往,所有的防範和障礙都會消除。”

  建立兩岸人互信

  因此,在建立兩岸民間互信之過程中,于史,我們不僅要有能承受 “笑話”的雅量,還要有直面歷史的承擔。這需要我們培養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寬恕與平和的目光,回望我們曾經走過的歷史路程;於今 ,我們需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要正視,承認,理解,包容,和尊重彼此之不同,同時,還需要有付諸行動的理解和溝通。

  若如此,陌生的遊客可以成為朋友,存有戒心的彼此可以和解,泛泛之交可以變成知己。猶如我們的自由行,雖在秋風秋雨的寒冷中行 走,內心確是快樂,那種相熟相知的感覺,自由,輕鬆,笑話共用的自在,最是令人回味和留戀。(厲放)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