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建立兩岸互信 臺灣首先要自信

時間:2012-12-18 14: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18日刊載臺灣淡江大學大陸學生蔡博藝的投稿文章,作者認為在兩岸交流擴大的過程中,兩岸人民實際上並沒有真正了解對方。在這背後隱藏的其實是隨著大陸的發展,臺灣民眾所産生的不自信,“不自信的臺灣人在和大陸打交道時顯現出的多是逃避和輕視。”

  文章摘編如下:

  來臺讀書的時間已經有1年多了,對於週遭的生活環境,我已經熟悉得如在地人一般。不論是交通線路,美景美食還是活動資訊、熱門網站,這些生活中基本元素的使用方式,我已經能熟練運用。大陸朋友來臺灣遊玩總是會找我當“地接”;週末時,在熱鬧非凡的淡水河邊,我甚至能為臺灣其他地方來的遊客精確指路;在臺北搭計程車,有的司機已經不再問我從哪來,而是誇我普通話講的真標準,誤以為我是外省第三代;雖然八個音的“臺灣式”普通話學起來艱難的猶如一門外語,但是平時我還是會拿諸如“真的假的”“是哦”“挖哉啊”“好呷”這類的片語來充數當個假“呆丸郎”。

  臺灣走在臺北街頭,遇到大陸同胞也早已司空見慣,很多著名景點甚至感覺不到正港的臺灣氣息,除非是抗議集會,會有喇叭裏高分貝的喊話。不然多數時候去類似馬英九辦公室、自由廣場之類的景點,能聽到更多的是來自大陸南腔北調的普通話。

  自開放陸客臺灣行以來,每年來臺觀光的大陸旅客大幅增長。對於大陸人來説,去臺灣旅行已經不再是比上月球還難之事。兩岸的交流越來越熱絡,各層級交流活動業已形成慣例,ECFA簽訂之後,雙方經貿往來更加頻繁,而我本人也受惠于開放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

  互信都是從自信開始

  我以為,所有的互信都是從自信開始的,因著自信而願意去主動了解對方。與主動的了解探尋相比,被動接受的資訊往往單一而平面,只有好壞兩個維度的座標。在臺灣和大陸的交流之中,這種由於被動接受而造成的資訊單一傾向非常明顯。

  在臺灣的媒體上,大陸被塑造成為市場大、錢很多、城市富、偏鄉窮;人們都有很強的企圖心,但是人民沒素質等等。而在提到行跡于臺灣街頭巷尾的陸客時,新聞中也多是陸客不守秩序,態度蠻橫的報道。臺灣媒體在報道大陸時,也多是聳動的新聞,而臺灣人也被培養成了遇到這類新聞就會回一句:“太瞎了!但是大陸,不意外。”

  大陸看臺灣雲裏霧裏

  大部分的陸客赴臺也只是走馬觀花的觀賞臺灣一下,大部分人對於臺灣的了解也僅限于兩蔣和近來的政黨輪替。而臺灣人看到的更多的是陸資對於臺灣的衝擊等。

  事實上,兩岸經過100多年不同軌跡的發展,早已形成兩個不盡相同的社會,彼此之間連笑點和淚點都不在同一頻率。因此,對於對方社會的不解而産生的厭惡和恐懼,讓臺灣和大陸走的越近,心態越遠。我們都只是看到對方投射在媒體上放大的影子,以為那便是真實。而在這樣的影子面前,臺灣人顯得尤其不自信。

  當下,我認為臺灣人不願意去主動了解大陸背後的原因,一部分是來自於臺灣人對於大陸崛起的恐懼和對於臺灣自身發展前景的憂慮。

  臺灣首先要相信自己

  但這兩者背後的核心是一樣的,那便是臺灣人的不自信,但兩岸民間的互信的建立,絕對是雙方都需要努力之事業。但就我看來,臺灣需要作出的努力首先就是相信自己!自信的體現不僅僅應該是對於自己的信心,更應是對於對方的了解與尊重。

  而當下,不自信的臺灣人在和大陸打交道時顯現出的多是逃避和輕視。會以一種優越的姿態俯視和臆想對方,而往往人最缺乏什麼就越會表現出他最缺乏的東西。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