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麗(右2) (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張曼雪提供)
臺灣《旺報》1日刊發文章《大陸女孩蠔事多磨之蠔情人生》,文章指出,通過半年的在臺交換生學習,讓大陸學生劉佳麗重拾信心,繼續未竟的蠔殼粉“事業”,再一次開啟了她的蠔情人生。
全文摘編如下: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的劉佳麗同學,在臺灣靜宜大學當交換生的半年時間裏,到臺灣偏遠漁村,學習當地處理廢棄蠔殼的經驗。因為她曾説“要解決廣東的蠔殼污染”,這句話開啟了她的蠔情人生!
向蠔殼污染宣戰
劉佳麗就讀的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地處廣東珠海,是生蠔的盛産地。人們對鮮美的蠔肉青睞有加,但被隨意丟棄的蠔殼,也造成了環境污染。一次偶然的海島之旅,劉佳麗發現了堆積成山的蠔殼,它們不僅影響了海邊的景觀,還散發著陣陣令人作嘔的惡臭。
“我要解決這些蠔殼。”
回到學校之後,她和同學7人組成了“蠔事多磨專案組”,開始向蠔殼發起挑戰。經過多方查證,他們了解到蠔殼經過打磨成粉,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若能開發蠔殼粉市場,那蠔殼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大家都仿佛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然而正如專案組的名字一樣──“好事多磨”,大學生的身份讓他們在推廣蠔殼粉的時候舉步維艱。多數人對他們的目的與能力完全不信任,連一噸蠔殼粉也賣不出去,專案陷入了停滯階段。
正在此時,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劉佳麗獲得了半年的臺灣交換資格。大家都以為劉佳麗已然放棄了項目,雖然心有不甘,也祝福她去臺灣開啟新的人生旅途。然而這位外表柔弱的姑娘骨子裏卻是驚人地倔強。她沒有放棄停滯中的項目,反而透過在臺灣獲得的經驗,為項目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臺灣蓬勃發展的NGO事業讓劉佳麗看到了新的希望。她放棄原本的房地産管理專業,轉修NGO管理課程。在導師的幫助下,逐漸了解臺灣成熟的NGO管理運作模式。
取經臺灣産業鏈
與此同時,她了解到臺灣的蚵(即大陸所稱的蠔)産業非常發達,有著一整套完整利用廢棄蠔殼的産業鏈。為了更深入了解其中的運作,她從臺中市區到彰化王宮漁村,足足9個小時的路程,幾乎嘗試了除卡車以外的所有交通工具。
到達漁村,劉佳麗見到了當地成熟的蠔殼加工産業。與廣東家庭式的蠔殼粉作坊不同,當地的蠔殼粉加工廠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全面的市場開拓方式。
透過向漁民和當地加工廠的學習,劉佳麗心中又有了項目發展的全新思路:“我們為什麼要自己去開拓蠔殼粉市場呢?應該幫助蠔殼粉加工廠完善工廠運作,教導他們開闢新的蠔殼粉市場!因為他們才是市場的主體,是蠔殼粉産業鏈的核心!”找準了項目發展新方向的劉佳麗,對於未來有了更多的打算。我們也相信這個有著無限“蠔情”的女孩兒能帶給廣東蠔殼粉産業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