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致信《兩岸關係》雜誌 讚臺商資助貧困生事跡

時間:2011-01-25 09:15   來源:台灣網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 (資料圖片)

  台灣網1月25日北京消息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專門致信《兩岸關係》雜誌社,推薦臺商劉竹承老先生資助大陸貧困學生的事跡。2011年第一期的《兩岸關係》雜誌將刊發信函全文,以期待海內外廣大讀者共同關注這一感人事跡。以下是《兩岸關係》雜誌將要刊發的全文。

  編者按:

  臺商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力量。新年伊始,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專門就在山東省濰坊市投資的臺商劉竹承老先生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跡(詳見本刊2010年12期)致信本社,推薦劉先生的感人事跡,充分體現了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領導對臺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本刊特全文刊發,期待海內外廣大讀者共同關注,並與本刊一道,落實好王毅主任的來信精神。

  王毅主任致《兩岸關係》雜誌社的一封信

  《兩岸關係》雜誌社:

  前不久,我收到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青年教師趙香玉寫給我的一封信。在信裏,小趙老師深情講述了134名大陸孩子與一位臺灣同胞之間的感人故事。信裏所説的這位臺胞,是在山東濰坊投資的臺商劉竹承老先生。劉老先生十多年來持之以恒,慷慨解囊,累計資助了134位大陸貧困學子,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繼續學業。

  讀完這封信,我深為感動。中國古代先賢孟子曾説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劉竹承老先生的愛心和善舉,不僅詮釋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更體現出兩岸同根同祖、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這種割不斷、分不開的同胞之情,一直都是維繫兩岸關係的牢固紐帶,也是推動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兩岸關係已經步入大交流、大合作的今天,如果兩岸同胞們都能像劉竹承老先生這樣,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關愛、彼此扶助,兩岸同胞之間的感情就會越來越深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能越走越寬廣。因此,我願把這封信轉給貴社,建議你們刊登,讓更多兩岸同胞知道這個感人故事,讓更多兩岸同胞一起來感悟和弘揚劉竹承老先生的品德。

  值此新年剛過、春節將至之際,我也要通過《兩岸關係》雜誌,向劉竹承老先生以及長期以來所有為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感情做出貢獻的臺灣各界同胞致以誠摯感謝與祝福。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

  王毅

  附:

  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教師趙香玉致王毅主任的一封信

  尊敬的王毅伯伯:

  您好!

  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我們對一位臺灣老人的感恩之情,所以想到了給您寫信。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看完這封信,我們也相信,您一定會被這位老人的慈心善舉所感動。

  我叫趙香玉,2007年從魯東大學畢業進入山東省昌邑市外國語學校任教,我的妹妹趙彩玉今年也從魯東大學畢業,也即將走上教師的崗位。我們姐妹倆從幾近輟學到為人師表,全靠我們的“劉爸爸”從物質到精神上的幫助。

  我們的“劉爸爸”名字叫劉竹承,是一位在我們家鄉濰坊投資創業的臺灣老人,已經67歲高齡。他樂善好施,已經資助了包括我們姐妹倆在內的134名貧困學子,他為我們組建了一個特殊的大家庭,他是我們134個孩子共同的“劉爸爸”。

  2006年,我在魯東大學讀大三,而妹妹剛剛進入魯東大學。年初,父親被查出了頜下腺癌,因為沒有錢,只能在鎮上的小醫院做了手術。“屋漏偏逢連陰雨”,而就在此時,母親又查出肺上長了惡性腫瘤,不久便撒手人寰,奶奶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很快也離我們遠去。

  那年暑假開學後,為了不耽誤學業,同時還能照顧病中的父親,我和妹妹把臥病在床的父親從昌邑接到了煙臺,在學校後面的樹林裏租了一間小屋,開始了父女三人相依為命的生活。雖然有好多好心人的熱心幫助,但父親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上學還是輟學?那個冬天,我們姐妹倆走到了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上。就在我們沉浸在極度悲痛之中幾近絕望時,“劉爸爸”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我們的不幸遭遇,趕到了我們的家中。

  那一幕永遠定格在了我們的心中,“劉爸爸”拍著我們姐妹倆的肩膀説:“孩子,別擔心,好好讀書,學費的問題不用擔心,以後的學費、生活費我給你們負責,直到大學畢業。”淚眼朦朧中,我們從“劉爸爸”的目光中看到了溫暖與希望。

  隨後的幾年裏,“劉爸爸”每年都給我們兩姐妹兩萬多元的資助,不僅是學費,還有生活費,還經常鼓勵我們戰勝命運好好生活下去。正是有了這個資助和鼓勵,我們兩姐妹才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

  “劉爸爸”每年都要把我們這些受資助的孩子約到一起吃兩次飯,一次在寒假,一次在暑假,了解我們的學習生活情況,順便把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發下去。我們大多都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甚至孤兒,我們知道,“劉爸爸”是想讓我們多些兄弟姐妹,能夠體會到家的溫暖。

  在這樣特殊的“團圓宴”上,“劉爸爸”還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失去父母不可怕,貧窮更不可怕,只要有上進心,只要振作起來,一切都會改變,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們這才知道,“劉爸爸”從小便失去了父母,跟著外祖母生活,是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才艱難完成學業,所以,他最看不得別人受苦,尤其是上不起學的孩子。

  8月15日,我們在濰坊又舉行了一次聚會,又有10名濰坊的弟弟妹妹加入了我們的大家庭,加上臨沂市的61個弟弟妹妹,我們這個特殊的大家庭已有134名家庭成員了。這其中,有研究生畢業的,有正在讀大學的,有讀中學的,還有小學生。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曾經面臨著貧困和苦難而看不到希望,是劉爸爸用愛心點燃了我們心中那搖曳的燈火。

  “劉爸爸”給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費,還有生活費。134個孩子,這兩塊費用加起來,一年需要100多萬元,而且他資助孩子的數目還在不斷增加,所以,“劉爸爸”總在忙。快70歲的人了,我們勸他別那麼累,他卻告訴我們,不累不行,因為時間到了我們這些孩子得管他要學費!

  資助我們很慷慨的“劉爸爸”生活中卻很“吝嗇”,從他的司機方叔叔口中我們得知,劉爸爸自己的生活很儉樸,不抽煙,不喝酒,每次去飯店吃剩下的飯都要打包。方叔叔還告訴我們,“劉爸爸”身體偏胖,而且腿不好,坐那部開了多年的舊車子上下車很吃力,他想換部寬敞點的越野車,可訂了好幾次都沒買上,因為一到提車的時候孩子們又該交學費了……

  我們的“劉爸爸”又是那麼容易滿足,現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就讀的王志偉,因父親生病從高一開始接受“劉爸爸”的資助。到了高三下學期,王志偉的父親病情有所好轉,王志偉便向“劉爸爸”提出不再接受資助,讓“劉爸爸”把錢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劉爸爸”經常把這件事挂在嘴邊,他説,這樣懂得感恩,懂得關心別人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

  在“劉爸爸”的感召下,我們這些受資助的學子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愛心旅程:棗莊學院的張國山加入了學校的青年志願者協會,時常去敬老院、福利學校做義工;煙臺大學的邱欣欣也加入了學校的志願者協會,並成為第二負責人;北京化工大學的張淑嫻2008年成為奧運會志願者,並被評為“北京奧運會優秀志願者”;清華大學的王艷梅説,是“劉爸爸”教會了她感恩,她一定會把這愛心傳遞下去;……

  兩岸本是一家親,這血濃于水的親情豈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所能阻隔?兩岸已經真正實現“三通”,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親密過。134個大陸孩子,一個臺灣“爸爸”,您説,這不是兩岸一家親的生動寫照嗎?

  我是一名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教書育人,做一名有愛心的人。真的很想為我們的“劉爸爸”做點什麼,可我們又不知道該如何説起,如何做起,所以才冒昧給您寫了這封信,我們相信,您也一定會因為有這麼好的臺商而高興的。

  此致

  敬禮

  趙香玉受眾“弟弟妹妹”之托

  2010年8月16日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