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落下帷幕,這檔節目在大陸掀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讓臺灣沸騰。海峽之聲1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蘇貞昌提“入島、入戶、入腦”怕是想得太多,臺灣媒體也不必哀嘆與感傷,而應從中看到越走越寬的兩岸文創産業合作之路,通過兩岸合作將文創産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全文內容如下:
4月12日,隨著羽泉獲得“歌王”稱號,火爆了3個多月的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第一季終於落下了帷幕,這檔節目在大陸掀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讓臺灣沸騰了。據臺灣TVBS報道,“我是歌手”總決賽吸引島內民眾關注,使得收視率比平常時段成長近220%。當晚,街上餐廳少人問津,上演萬人空巷看電視的狀況。對此,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稱,“為兩岸近年來的歌唱比賽節目寫下傳奇。”
然而,這樣一個“傳奇”卻讓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憂心忡忡。對於島內多家新聞電視臺實況直播《我是歌手》總決賽,他在4月14日表示,現在大陸對臺灣是“入島、入戶、入腦”,並要臺灣民眾一定要警惕。
對此,我們認為,蘇貞昌怕是想得太多了。《我是歌手》之所以受到兩岸民眾的關注和歡迎:一是因為它吸引了兩岸及港澳地區眾多歌手參與,並採用擂臺比賽的方式,增加活動的懸念;二是因為它超級豪華的場景設計,打造了魔幻般的舞臺效果。而這些,在現在的臺灣電視節目都難得一見。因此,對於觀眾來説,《我是歌手》不過是一場少有的夢幻舞臺與妙曼歌聲的超級娛樂盛宴。面對這樣的娛樂盛宴,蘇貞昌不能與大家同享同樂,獨獨在一旁作些無畏的政治聯想,落落寡歡,我們很為蘇貞昌惋惜。
面對《我是歌手》,除了蘇貞昌的落落寡歡,也有媒體的哀傷感嘆。《中國時報》的社論説:看到林志炫、楊宗緯、辛曉琪、彭佳慧等在《我是歌手》裏精采動人的表演,我們一方面自傲于臺灣藝人的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卻也不免自傷,難道只有在彼岸才能讓臺灣歌手擁有這般舞臺嗎?《我是歌手》讓臺灣人的心裏有了美麗與哀愁。
我們認為,其實這樣的“美麗與哀愁”大可不必,兩岸是一家人,臺灣歌手揚名大陸舞臺,何必分彼此,更何況,這是一場兩岸觀眾、歌手等多方都贏家的饕餮盛宴。對於觀眾來説,如前所述,這是一場難得一見的夢幻舞臺與妙曼歌聲的超級娛樂盛宴,讓許多人享受了豐富精采的休閒時光。對於策劃、製作及播出的機構來説,賺得了冠名費、廣告費、收視率。對於歌手來説,比賽雖有勝負,但其實所有參與歌手都是贏家,通過這場活動,大家都都賺得了人氣、名氣,身份翻漲,許多藝人甚至由此迎來事業新一春。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兩岸文創合作來説,則多了一個成功的範例。臺灣在音樂製作、創作人才及藝人培訓等方面有著非常成熟的經驗。從《我是歌手》活動可以看出,臺灣創意和音樂的表現在華語地區仍走在前列,進入決賽的歌手超過一半來自臺灣,就是大陸歌手所演唱的歌曲,有很多也都是臺灣的創作。但另一方面,臺灣市場狹小的困頓也越來越明顯。而大陸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消費需求和能力空前旺盛,一個龐大的文創生産與消費市場正在形成。這為兩岸文創産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也是近年來臺灣藝人紛紛登陸發展的重要原因,此番《我是歌手》走紅也是很重要的例證。
所以,我們認為,當下,臺灣社會對於《我是歌手》走紅兩岸,心頭泛起的不應是“美麗與哀愁”,而應從中看到越走越寬的兩岸文創産業合作之路,通過兩岸合作將文創産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海峽之聲 魏華 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