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時評:從臺灣少年求學廈門想到的

時間:2011-07-15 15: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48年,20歲的臺灣彰化青年張有義跨海到廈門大學求學,結果被一道臺灣海峽擋在家園之外,父母過世均不能見最後一面。這就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克輝的人生之痛。

  如今,廈門的大街上,臺生、臺商自在悠遊;臺北的小巷裏,大陸游客穿梭而行。兩岸人民不但不再受張克輝先生那樣的生離死別之苦,兩岸融合、雙贏的新鮮事還時有發生。今年秋天,廈門大學附中將首次招收臺商子弟和臺籍學生,不僅是青年求學廈大,臺灣的少年也要到廈大附中唸書啦!

  初中生到廈門唸書,不只是樁吸睛的新聞,還牽涉到未來這些孩子的升學和就業,牽涉他們如何適應兩岸教育體制和社會背景的差異,廈大附中的辦法是與臺灣明道中學聯合辦學,創立廈大附中海峽部臺生班,兩岸教師、兩岸教材、兩岸管理、兩岸去向,初中畢業後臺生既可選擇升入本校高中部,也可回臺灣就讀,兩岸的教師同時施教保障了學生的雙向競爭力。

  這個週詳的計劃給了我們不少啟示。兩岸融合是好事,但好事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做好,更不是開個新聞發佈會、提交個可行性報告就大功告成。兩岸再小的事也要有週密的考慮和可行的配套措施,保證好事辦好,令兩岸人民受惠。否則空有口號,未見實效,不僅達不到交流融合的效果,還惹人反感,失信於人。

  雖然是同文同種,但兩岸一百多年來走過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因此兩岸的融合即使是文化、教育領域,也需要細心與理解,要正視兩岸的差異性,拿出可行的措施消除融合的障礙,把融合的雙贏效力發揮出來。此次廈大附中成立臺生班,方便了廈門臺商子女,讓臺灣的少年有機會早早體驗大陸的生活,交到大陸的朋友,可謂妙事一樁。臺生班採取兩岸辦學模式,正視兩岸的差異性,解除了初中生大陸上學易、臺灣接軌難的顧慮,受到臺商的歡迎。

  老一輩廈門求學卻與家人終生離散,現在的臺灣少年廈門上學卻可在兩岸自由選擇未來。政治改變人生,兩岸敵對是兩岸人民之痛,兩岸和解融合是兩岸人民之福。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