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熱鬧不喧嘩的小鎮 有歷史張力

時間:2013-04-27 13: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旺報》27日刊發投稿文章稱,九份,這個名字有點怪,容易引起人的好奇。但是九份的街市很熱鬧,不喧嘩,靜靜地顯示著“小地方”的歷史張力,在感慨嘆息之餘,九份給人更多的是思索和回味。

  文章摘編如下:

  九份,這個名字有點怪,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初聽,有點不知所云。去過後,才能真正體味到她的特別。九份,不大,是一個依山傍海而建的山城。不,確切地説,應該叫山鎮,這樣似乎更符合九份的氛圍,事實也確實這樣。

  九份在臺灣的東北部,屬臺北縣瑞芳鎮管轄。小鎮上的房屋依山勢而建,鱗次櫛比,層層疊起,且風格各異,有如屋上屋、樓上樓,從山下望去,頗有幾分壯觀。站在山上,朝北望去,可以看見對面的基隆嶼和其他島礁。用現在時髦的話説,也就是海景房了。

  我們去的時候已近傍晚,半山腰小鎮的入口處擠滿了參觀結束的遊客,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隨行的臺灣朋友很有經驗地把我們領進了路邊一家據説很有名的芋圓店,讓我們先品嘗一下這裡的風味小吃,同時也避一下人流的高峰。穿過店堂,裏面是一個帶頂棚的露臺,往那一坐,四圍的景色盡收眼底。再看碗裏的冰沙芋圓更是晶瑩剔透,有桔紅的、黃的、白的,還有淡雪青色的,在紅豆沙的圍襯下透著誘人的光澤。舀一勺,放進嘴裏,哇!冰涼爽口。酥軟的豆沙,滑潤的芋圓,清甜的桂花,直直地衝擊著人的味蕾,然後在大腦皮層留下深深的記憶──九份的芋圓名不虛傳。

  一碗芋圓下肚,旅途的疲乏盡消。而此時,遊人也漸漸散去,九份又恢復到了以往的平靜。我們開始了對她的初探。

  順著狹小的石板路,在兩旁店舖的“挾持”下,我們拾階而上,順勢而下,靜靜地瀏覽著這座商號雲集,建築別致,風情萬種的古老小鎮。那條高高低低、彎彎曲曲的豎崎路就是九份最具特色的“階道”,石階、茶坊、老屋,勾勒出九份的古樸。要知道,腳下的這條山路,或者説“階道”,曾經是九份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小鎮的發展中起過很大的作用。

  九份的另一看點該是基山街了。基山街又稱“暗街”,是小鎮的商業街,由於路窄店多,兩旁延伸的屋檐幾近相連,遮住了外面的光線,故有“暗”的一説。不過,這也給遊街購物的街客省去了日曬雨淋的麻煩。“暗街”的兩旁幾乎全是店舖,很小的開間,經營著傳統小吃、茶飲、手工藝品等特色商品,琳瑯滿目,吸引著遊人的目光。慢慢走,細細看,喜歡什麼就停下來問一問價、聊一聊,攤主絕不會大聲地推介,或與遊客爭吵。走累了,可以隨便旋進旁邊的茶館或小吃店坐上一坐,喝上一杯高山烏龍茶,吃上一個黑糖麻糬,也絕對稱得上一種享受。九份的街市很熱鬧,但不喧嘩,靜靜地顯示著“小地方”的歷史張力。

  另外,九份的建築也很有特色。似江南小鎮,似雲南麗江;或平遙古城,或上海租界;時而歐美,時而日式,沒有雷同的簡單複製,卻有著在哪見過的似曾相識的影子。九重町客棧和昇平戲院(臺灣第一家電影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佳作之一。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堆砌,其實卻包涵著建造者的文化素養和小鎮發展歷史的時間脈絡。徜徉在小鎮潮濕的石板路上,古老的街燈把人的影子漸漸地拉長拉長,然後又漸漸地縮短縮短,在這光影交替的遊歷中,九份的輪廓也漸漸清晰了起來。

  據《臺北縣誌》的文獻記載,清朝初年,這裡只是一個九戶人家的小小村落,每當外出購物或有貨船來時,所要的東西每樣都是九份,久而久之,九份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這裡的地名。光緒19年(1893年),九份地區發現了金礦,大批的淘金客蜂擁而至,使原本只有九戶人家的小山村迅速地發展成為3、4萬人口的小鎮,九份從此告別了她的平靜和荒蕪。隨著採金業的發展,九份逐漸地繁榮起來,為小鎮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鑄成了現今的觀光重鎮。

  如果説日月潭、阿里山是大自然造化留給臺灣大地的珍寶,那麼小小的九份就是時間歲月烙在寶島身上的印痕,她見證了小山村從平靜、發展到繁榮,然後又回歸平靜,再從發展到繁榮的過程。“今日九份客到來,當年黃金夢已遠。”在感慨嘆息之餘,九份給人更多的是思索和回味。

  夜,靜靜地降臨在小鎮的上空,3月底的海風拂面而過,透著幾分涼意,望著滿山閃爍的燈火,忽然,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著名詩句從我的腦海中跳出,“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此時,九份,這座古樸小鎮的畫面也定格在了那裏。(原澤/上海)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