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進入大合作時期 企業攜手轉型更為迫切

時間:2012-10-01 10:46   來源:瞭望

  將兩岸經貿合作推向新層次

  新時期兩岸企業怎麼合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張燕生談到一些臺灣大廠的困惑:越走越深入大陸西南西北,會不會越來越邊緣化?

  “假設一個臺灣大廠到了重慶,可能面臨不同的路子。一是繼續代工,為歐美生産電子消費品等,預計將面對平緩的長期增長曲線。二是面對成渝經濟帶快速增長的本地投資和消費市場,一方面參與全球分工尤其是高端分工,帶動臺灣研發等方面發展,另一方面面向成渝本地研發設計,促成新的臺灣企業模式。”張燕生説。

  張燕生認為,未來30年將是大陸發展上大臺階的時期,將産生新的需求和消費結構,帶動兩岸企業發展從簡單模倣到創造性模倣再到創新。隨著大陸的城市化發展,也會出現若干個城市帶,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以及以京津為龍頭的環渤海、以武漢為龍頭的中部城市群和包括成都、重慶、西安在內的西三角城市群,都可能發展成世界級城市帶,為兩岸企業合作帶來新契機。

  “我呼籲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應該好好利用兩岸制度性協商的成果,配合兩岸經濟區域發展的策略,把兩岸經貿合作推向新的層次。”陳武雄表示。

  “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臺灣企業界對大陸的合作,不僅是産業鏈的建立,更可以延伸到區域合作。比如海峽西岸經濟區推出了平潭綜合試驗區以及古雷半島石化專區等,先行先試,非常令人期待。”陳武雄説,兩岸經貿合作從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對接,産業的低端合作,到産業鏈的合理配置,再到通過創建標準、創建品牌,提升兩岸産業與産業更高層級的合作,在轉型紓困的同時,也將更好地攜手走向世界。

  蔣耀平認為,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促進兩岸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相互市場開放,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目前首先應循序漸進,繼續推進ECFA後續協議的協商。ECFA後續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等協議涉及的範圍更加廣泛,協商難度也進一步加大,目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議已分別進行多輪商談,取得了積極有效的進展,應該善意互動,促成協議儘早簽署。

  其次要把握契機,積極推進雙向投資合作。受訪專家指出,應以兩岸投保協議的簽署為契機,著力優化大陸的投資環境,提升臺商投資的便利化水準,嚴格保護臺商合法權益,支援臺商擴大投資,擴展大陸內需市場。同時,加強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的引導和服務,研究和初步完善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的各類配套措施,促進兩岸雙向投資的良性互動。大陸也期待臺灣方面開放陸資入島的步伐更快一些,力度更大一些。

  此外,要著眼長遠,加快推進兩岸産業合作。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各具體門類發展,到整體産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臺灣都有值得大陸借鑒的經驗。面對經濟下行的挑戰,兩岸應在現有産業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合作模式,共同促進兩岸産業升級。

  具體而言,新的模式一是通過産業合作,促進聯合技術開發、共同標準制定和自主品牌的創定,促進兩岸産業合作鏈條從“微笑曲線”的底部向兩端延伸。二是在加強整合電路、液晶面板、LED照明、石化、精密儀器等傳統製造領域合作的同時,進一步推進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領域的合作,促進大陸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臺灣六大新興産業的對接。

  三是不斷拓展兩岸的批發零售、連鎖經營、物流、通訊、設計研發、金融、醫療、文化創意等服務領域的合作,加強兩岸互補性要素元素的整合流動。四是務實推動、積極協助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積極引導大陸臺資企業順應變化,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包括引導臺資企業根據大陸區域規劃合理進行産業轉移;協助臺資企業利用大陸擴大內需的契機,積極擴大內需市場;綜合利用信貸産業的支援政策,鼓勵臺資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提高産品附加價值,加快升級步伐。(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許雪毅)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