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進入大合作時期 企業攜手轉型更為迫切

時間:2012-10-01 10:46   來源:瞭望

  兩岸企業攜手轉型更為迫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從近期看,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國際貿易迅速回落,金融市場激烈動蕩,投資者信心降低,中國國內投資風險增加,歐債危機加速惡化,美國經濟復蘇乏力,世界經濟二次探底極有可能。

  蔣耀平認為,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新技術新産業迅猛發展。第三次産業革命正在孕育,為兩岸産業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在持續。主要經濟體增長普遍低落,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額僅增長3.7%,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升參與國際競爭和抵禦外部風險已經成為兩岸企業的共同使命,兩岸緊密合作共渡難關的需求更加迫切。

  陳武雄認為,不穩定的國際經濟形勢影響了兩岸市場尤其是臺灣市場的發展,因為大陸還有廣大內需市場,而臺灣90%依靠外銷。在這樣的經濟情況下,一直到明年上半年企業界都不敢抱有樂觀看法。但世界經濟版圖重心有向亞洲傾斜的趨勢。世界經濟的恢復,非常依賴亞洲經濟的復蘇,這又非常仰仗大陸經濟的穩定成長。

  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新聞發言人葉惠德認為,二三十年前臺灣在勞動力缺乏、製造成本快速上漲、環保要求提高等情況下,抓住大陸改革開放趨勢,成功轉移,迎來發展第二春。近年來,大陸的外銷型傳統製造業臺商又面臨同樣的抉擇。有遠見的臺商早已選擇在大陸原地做産業轉型:一是外銷産品轉成內銷産品,一是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曾欽照説,臺資企業到大陸發展是必然趨勢,最主要的是因為大陸地大人多。目前大陸臺商八成左右從事第二産業,隨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發生,大陸臺商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瓶頸時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認為,目前大陸正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給臺商帶來了機遇。比如在生産性服務業方面,由於許多臺商的製造業在大陸已有較大的發展規模,為生産性服務業進入大陸市場創造了基礎和條件。兩岸政策和合作機制方面的變化,使得兩岸生産要素的流通更為便利,臺商更有條件在兩岸配置資源。

  比如在一些快速消費品、食品等領域,臺商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在大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臺灣企業的資金也可以進入大陸的醫療市場,一些民營的教育機構也允許境外企業投資;擴大內需的機遇中,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産業等大有可為,臺灣提出六大新興産業、四大新興智慧型産業,這些領域兩岸企業都有合作空間。

  “當然,臺灣企業在大陸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任興洲認為,適應“十二五”時期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臺商在大陸的發展也面臨投資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問題;臺資在大陸的競爭,實際上是參與國際競爭,是與國際品牌産品和跨國公司的競爭,要想適應大陸擴大內需的要求,就得在品牌打造、渠道建立等方面多加努力。同時還要重視區域差異、細分大陸市場,等等。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