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穩健政策 金融改革穩中有望提速

2013-07-23 14:20     來源:金融時報     編輯:林天泉

  日前陸續發佈的上半年宏觀數據顯示,當前經濟運作基本保持平穩態勢。在經濟平穩發展的基本面尚未發生改變、宏觀調控堅持“上下限”管理的背景下,多位機構及專家預測認為,穩健的政策環境為金融改革向縱深邁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金融改革的深入也將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在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平穩運作的同時,會有效開啟經濟發展的後勁和空間。

  “上下限”內穩健基調不變

  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度提出了“經濟運作合理區間”這一概念。7月16日,李克強再次闡述了“上下限”調控涵義,即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範通貨膨脹。

  從中央釋放出的信號看,儘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局面,國內經濟發展中的“兩難”問題增多,但只要就業形勢穩定、通脹壓力平緩、經濟增速未觸及底線,管理層出臺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概率就很低,“調結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將成為下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

  金融業,無疑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完成轉型升級的最關鍵因素之一。“這是因為功能齊備的金融體系首先具有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其次有分散風險的功能。目前中國的金融機構有部分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但分散風險的功能尚未發揮好,未來金融改革要向這兩方面加以推進。今後,要依靠金融改革不斷提升金融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從而更好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質的跨越。”華安證券市場分析人士表示。

  金融改革穩中有進

  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金融改革領域大事不斷、亮點頻出:繼5月初國務院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操作方案的設想後,“資本項下”放開搞活、有序管理成為趨勢,這也讓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在實質性加快。

  5月下旬,國務院發佈《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再次明確金融改革的重點,提出2013年金融體制改革將著重從利率和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領域開展。

  在6月底召開的2013年陸家嘴論壇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對加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問題提出諸多設想,其中包括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加快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結合經濟金融改革進展和國內外環境積極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積極參與並推動正在醞釀研究中的在上海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這一表態再度引發國內外各界對金融改革的高度關注。

  7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公佈的《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也不乏改革亮點,其中明確提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並指出要“逐步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常規化發展”,旨在通過資産證券化等方式“盤活存量”等。

  與此同時,中國國債期貨開始進入上市“倒計時”。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借助衍生品市場的擴容,助推以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為核心的金融改革。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日前就即將上市的國債期貨合約以及交易規則公開向市場徵求意見,業內預計啟動正式交易也就在不久的將來。

  很顯然,管理層這些推進金融改革的信號和實質性舉措都顯示,中國新一輪金融改革的“大幕”正在開啟。

  金融改革有望提速

  “金融改革的目標,一是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二是要提高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效率,通過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信號來配置金融資源,三是要切實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做到金融創新與防範金融風險並重。未來要按照這三個方向和目標來推進金融改革。”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

  為助力結構轉型升級,有專家建議,今後金融改革首先應繼續著眼于市場定價機制改革,如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完善價格發現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其次是建立多要素、多品種、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增強金融體系的層次性,以滿足不同主體多元化金融服務的需求,其中要著重加快發展民間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務體系。再次,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始終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推進金融改革。要引導發揮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可考慮在部分小微金融發展較快的區域,率先開展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嘗試。

  “下一階段金融改革熱點和重點,具體可能包括:資産證券化是盤活信貸存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可考慮進行相關試點和推進;預計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會有所提速,其中可能涉及支援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的雙向開放等業務;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或將有所作為;繼續推進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加快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立法,積極做好制度出臺的各項準備工作等。”來自工行的業內人士預計,“總之,管理層將通過金融改革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的活力,激發經濟增長內在潛力。”(牛娟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