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鬆動猶抱琵琶 銀行理財産品曲線入市

2012-09-17 14:16     來源:證券時報     編輯:王偉

  涉股類理財産品的出現表明銀行已在悄然加快曲線入市步伐。 (吳比較/製圖)

  劉雁/製表 吳比較/製圖

  編者按:關於銀行理財産品入市的消息近期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這廂是監管政策的鬆動預期,那廂則是銀行産品發行的暗流涌動。據中登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監管層正研究銀行理財産品的入市政策,但比起市場的強烈預期,政策的出臺似乎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在政策不明朗的當下,銀行理財資金正通過怎樣的路徑投資股市?一旦政策放開,銀行方面是否會大規模入市?

  證券時報記者 劉雁

  銀行理財産品資金曲線入市正在悄然加速。繼工商銀行對旗下正在運營的理財産品投資方向做出微調,新增證券公司集合或定向資産管理計劃等多項標的後,光大銀行亦高調推出一款名為“陽光新股通”的理財産品,讓沉寂3年的“打新股”理財産品重現江湖。

  這一切似乎正呼應著近日監管層關於銀行理財産品入市的表態。中登公司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證監會和銀監會正積極研究銀行理財産品開立證券賬戶從事股票和債券交易。停擺3年後,規模高達10萬多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重返股票市場,似乎迎來實質性進展。

  兩條路徑曲線入市

  儘管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政策尚未明朗,但銀行方面已在悄然加快曲線入市的步伐。就在中登公司透露監管層正在研究相關政策的同一天,工商銀行即在其官網挂出關於調整該行針對高凈值客戶的兩款理財産品説明書有關內容的兩則通告。

  兩則通告均顯示,為滿足廣大客戶需求,綜合考慮近期投資市場變動以及理財市場整體狀況,在説明書投資對象條款中新增證券公司集合資産管理計劃或定向資産管理計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産管理計劃和保險資産管理公司投資計劃,合計投資比例不超過總資産的30%。

  不到1周的時間,工行再發一則通告,另一款理財産品亦新增了證券投資內容。無獨有偶,當天正是光大銀行“陽光新股通”開始發行的日子,這一産品的問世宣告消失3年的打新股銀行理財産品再現江湖。

  光大銀行總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目前市面上打新股的銀行理財産品十分稀缺,而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使得投資者得到了更強的保護,這款打新股的理財産品便應運而生,填補了市場空缺。

  “打新股是銀行希望豐富産品投資方向的一種渠道,但這種通過一二級市場進行套利的行為並非銀行理財産品發展的長久之計。”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增武告訴記者。

  記者梳理髮現,由於政策限制原因,目前僅有針對高凈值客戶的理財産品並未限制投資二級市場,市面上存在的其他“涉股”銀行理財産品大多采用了兩種曲線入市的路徑:一種是通過打新股,這類産品暫停3年後近期又重現江湖;另外一種便是通過信託或券商間接入市的組合投資類産品。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8月,中國境內的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2218款,同比增長26.5%;與去年同期相比,投資涉及股票、債券和利率的理財産品同比分別增長34.4%、38%和60.1%。

  值得注意的是,四大行與城商行對於涉股理財産品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轉變。數據顯示,今年8月四大行發行的涉股理財産品僅4款,同比下滑近90%;而城商行發行的該類理財産品達到67款,去年同期卻沒有涉足任何該類産品。相較兩者而言,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發行這類産品時則表現出較為平穩的增長水準。

  普益財富研究員吳濘江表示,2008年至今,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産品以及組合類産品的發行持續升溫,今年1至8月這兩類産品的佔比分別為51.85%和46.37%,兩者相加幾乎佔據了整個銀行理財市場。相較之下,股票投資類理財産品的增長則呈現乏力之勢,但同時也預示著未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銀行理財市場獨特魅力。據普益財富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為19176款,較2010年上漲幅度為71.4%;産品發行規模為16.49萬億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幅度高達1.34倍。

  有銀行人士表示,隨著股市的轉暖,加之理財産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未來並不排除部分理財産品會加大對二級市場的資産配置。

  大規模入市動力不足

  然而,更多受訪的銀行業內人士則認為,儘管銀行方面渴望理財産品入市政策開閘,但實現大規模入市則顯得動力不足。

  一位城商行深圳分行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告訴記者,該行暫無理財産品入市的相關計劃,其中一個簡單的原因在於投資股市意味著銀行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風險收益的不對等,令銀行方面難有很強動力入市。

  在一位券商人士看來,過去幾年雖然沒有限制銀行針對高凈值客戶設計的理財産品投資股市,但實際上真正直接投資股市的産品極少,更多是通過陽光私募實現股市投資。

  股市行情的短期轉暖,並不能讓銀行忘記2008年投資股市的慘痛教訓。

  張旭陽便直言,中國股市缺乏驅動上漲的制度性紅利,波動將在很長時間內持續存在,銀行理財産品的實質是代客理財,如果客戶沒有相關需求,銀行也不會擅自投資股市。他透露,雖然光大銀行近期推出了打新股的理財産品,但短期內並沒有大規模入市計劃。

  種種顧慮之下,即使監管層屢屢示好,銀行似乎也難以真正動心。接受採訪的銀行人士大都表示,風險是銀行理財産品的第一考量因素。江蘇銀行零售業務部管理人士向記者表示,該行基於理財産品保障資金安全考慮,目前暫時未有理財産品投向股市。

  普益財富研究員曾韻佼認為,前述兩家銀行的做法可以説是銀行理財産品入市的“萌芽”,但高風險的理財産品畢竟針對的僅是小眾客戶,大眾的理財産品幾乎都是投資債券和傳統信貸,銀行當然希望多一種投資渠道,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不排除銀行未來在組合投資中給予配置,但預計純粹投資股市的産品不會很多。

  “儘管此前出現過15%的高收益率,但僅是曇花一現。”王增武對理財資金大規模入市持謹慎態度,“從長遠來看,引入股指期權和金融衍生品相關的結構化理財産品才是未來的發展之道。”

  張旭陽則明確表示,光大銀行的理財産品設計未來仍將遵循兩條路線:一是固定收益類的産品,二是基金組合投資類的産品(Funds),選擇好的投顧和投資人做組合投資,以期獲得相對穩定和超過平均水準的回報。在他的計劃中,銀行理財産品資金直接入市並不在其列。

  政策開閘猶抱琵琶

  相較銀行界人士,券商對這一政策的期待則顯得更為迫切。“我們非常關注這一政策動向,如果相關政策真的放開,即使只有1%的銀行理財資金流入股市,也有上千億元的資金體量。”談及銀行理財産品資金的入市,一位券商機構部管理人士難掩興奮之情。但讓他疑惑的是,這一次會否又是紙上談兵。

  他的疑慮不無道理,早在今年年初銀行理財産品資金入市便引發熱議。2月9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吳利軍在一次調研中明確表示,要加強更多類型的機構投資者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銀行理財計劃更多面向二級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而這一席話在今年“兩會”期間更是得以發酵,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表示,銀監會對於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還要統籌研究,對進入資本市場的理財資金可能需要設定相應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要控制好風險。

  實際上,今年以來證監會管理層也曾多次呼籲更多銀行理財資金入市。今年5月,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在答投資者問時稱,關於引入銀行理財産品資金進入股市方面,相關部門正在研究,關鍵在於充分揭示風險,並讓投資者自行選擇判斷。在股市持續低迷的當下,監管層最近表態稱正在研究銀行理財産品資金入市的相關政策,著實激活了券商的興奮細胞。

  銀行理財資金與資本市場大規模“結緣”是在2007年。趁著當年的A股大牛市,多家銀行推出證券投資類理財産品。然而,2008年股市一瀉千里,涉股類的銀行理財産品陷入鉅額虧損,銀行聲譽亦受到損害。

  在此背景下,銀監會于2009年7月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除了打新股,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與其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

  但與此同時,銀監會從未完全禁止針對高凈值客戶的理財資金入市。目前,針對銀行的高端客戶尤其是私人銀行的客戶,銀行可以發行直接進入股票二級市場的理財産品,但這類産品門檻較高,普通客戶無法參與。

  “如果銀行理財産品可以直接開戶買賣股票,將成為繼信託、保險、社保基金之後的又一入市資金。”一位券商人士稱,“這對券商來説當然是一大利好,我們希望這一政策可以儘快落地。”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