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自古以來都存在著與功利相關的話題,引起過古往今來不少文化人士的討論。有觀點認為,收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産物,收藏的前提是擁有多餘的資金,因此收藏者一般都是具有相當家族背景的名宦世家之士,平民百姓連日常生活都難以如意,遑論收藏?但另有觀點認為,收藏是人們對某類物品的愛好,而愛好則無論世族還是平民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收藏不僅僅局限于具有多餘資金的人士。然而,無論何人,只要從事收藏,則皆有功利之心,否則何來鑒定欣賞?這是我們討論收藏與功利問題的前提。
近期,筆者在有關收藏的報刊文章中看到有不少專家學者,其中不乏一些有相當話語權的收藏鑒賞家認為,目前中國的收藏市場應該降溫,因為收藏不應以功利作為追逐的目的,一句話,就是搞收藏完全應該擺脫功利之心,而純粹以保存國粹和藝術欣賞作為收藏的目的。筆者以為,對這樣的言論,有必要探討。
眾所週知,收藏者在進行收藏活動的過程中,除了某種特殊情形,一般均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包括人力和財力,其中財力佔有非常主要的比例。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進行收藏,收藏過程中對投入與産出的性價比總要作出或明晰或模糊的估算,這一點不管收藏者承認不承認,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當然,這裡所説的“産出”應該理解為“保值增值”,是否收藏一件器物與該器物是否具有保值增值密切相關。因此就這點來説,如果離開一定的歷史條件來奢談所謂純粹的收藏欣賞,沒有任何指導意義,而對於收藏事業來説只能造成觀念的混亂。
應該指出,收藏的功利性並不會削弱收藏作為高雅文化藝術活動的魅力,反而能夠促進收藏事業的發展。從古至今,純粹的非功利性的收藏可以説絕無僅有,絕大多數的收藏活動都是在功利的推動下進行的,伴隨著保值增值的客觀需求,對各類器物的鑒定和欣賞水準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當今時代,市場經濟可以説已經籠罩了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就是一些公認的純藝術純文學也無不打下深刻的功利印記。收藏活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展開,要想脫離功利的束縛只能是一些評論家的井蛙之見。且不説通過拍賣獲得的器物,藏主必然事前對其文物價值進行過嚴謹的估算,從而預先設定心理價位參與拍賣。就是一般的收藏愛好者,當他從市場上看中某件器物後,他的詢價、出價和還價、成交諸環節,無不體現出收藏過程中收藏者對保值增值的考慮,也就是説,無不體現收藏的功利性。
因此作為一個收藏家或文物鑒賞家,在利用大眾傳媒發表觀點和試圖引領潮流的時候,切忌不顧時代特點和收藏的本質而高談闊論。作為收藏家或鑒賞家,要明確一點,就是言論必須有助於我國方興未艾的收藏事業的推動,惟如此,才能進一步做大做好收藏文化,拓寬收藏空間,提升收藏事業的整體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