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價連續遭遇“黑色星期五”和“黑色星期一”,當不少國內投資者還抱著牛市思維為抄底黃金而暗自竊喜時,我們不禁要大聲疾呼:黃金牛市已經結束了!因此而多空轉換、調整自己的投資思路就是當務之急。
文/本刊記者 邢 力
跌了!歇了!!崩了!!!
玩完了!沒戲了!!到此為止了!!!
歷史,往往會以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乾脆地告別一個時代,迎來一個新時代。黃金市場的這一輪超級大牛市走了整整12年,但由牛轉熊的確立卻只用了不到20分鐘,這就是金融市場的吊詭之處,也正是其魅力所在。這正應了電影《無間道》裏的那句經典臺詞:“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如今,是到了黃金還債的時候了。
崩盤後的眾生態
4月12日星期五,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市場交投最活躍的6月黃金期價收于每盎司1501.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3.5美元,跌幅為4.06%。這直接導致上週末國內投資金條價格跌至每克300元以下,引發國內各大金店的金條抄底搶購潮,百萬大單頻現,不少金店還創下了史上單日最高銷售額,部分規格的金條甚至出現了脫銷……然而這些投資客還沒來得及為自己成功“抄底”黃金大肆慶祝,緊接著,4月15日星期一,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黃金期價再次拉出了一條恐怖的大陰線,暴跌140.30美元,跌幅高達9.3%,創過去30年來最大單日跌幅,收于每盎司1361.10美元。這是主力期貨合約自2011年2月以來的最低收盤價,當天盤中最低還曾下觸每盎司1355.30美元的低位,最大跌幅接近10%。上一次金價如此瘋狂暴跌還要追溯到1983年2月28日,那天金價跌了9.6%。金價史上單日最大跌幅則要追溯到1980年3月17日,那天跌幅高達11%,而那次暴跌也正是此前40多年黃金牛市和此後20年黃金熊市的分水嶺。
僅僅過了一天,剛剛投下鉅資買入金條的投資者便悉數被套,還面臨著高達10%的賬面虧損,投資者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逆轉。一次暴跌或許可以理解為技術調整,抄底思維還佔據主流,但連續兩天暴跌則太不尋常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這才如夢初醒:莫非黃金已經步入熊市了?
事實上,黃金價格在短短兩個交易日內大幅下跌超過13%,較2011年8月份的高點下跌了25%,從投資市場最經典的牛熊分界理論看,絕對跌幅超過20%便意味著市場由牛轉熊。沒錯,不要懷疑,黃金牛市已經結束了!只是幾乎沒有人預料到,黃金以如此迅速而不可思議的方式崩盤!
於是乎,觀望、猶豫、懊惱甚至恐慌的情緒開始在國內的黃金投資者中蔓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了唱空和做空黃金的行列。因為當眾多央行和國際資本大鱷紛紛在拋金避險時,國內投資者瘋狂買入黃金的舉動就顯得如此突兀而愚蠢,儘管中國市場的黃金需求巨大,但金價的決定權不在中國,中國投資者買得再多,也無法改變國際金價整體走弱的大趨勢。
誰是壓垮黃金的最後一根稻草
暴跌突如其來,人們紛紛尋找壓垮黃金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何在。被引用最多的消息是,金價暴跌前兩天,歐盟委員會發佈了一份評估報告,指出塞普勒斯將拋售總計達4億歐元的10.4噸黃金儲備,以籌集現金援助該國深陷困境中的銀行業。市場擔心歐元區其他經濟表現欠佳的國家亦會步塞國後塵,大肆拋售黃金,因而引發了這場金價崩盤的悲劇。
另一個比較可信的解釋是,4月12日當天美國連續出爐的幾個重要經濟數據均弱于預期,導致避險情緒升溫,現金需求進一步加劇了金價的跌勢。
還有種解釋是,4月10日美聯儲公佈的最近一次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圍繞是否在年中之後縮減每月850億美元債券購買計劃的規模展開了激烈爭論。美聯儲高層認為,美國就業市場企穩,美聯儲應在未來幾次貨幣政策例會上考慮減少資産購買計劃的規模,以降低潛在風險。這被市場解讀為QE3將會在今年逐漸退出,而非此前預期的將在年內持續實施,因而黃金的避險需求將會大大降低。
甚至連恰巧同期發佈的中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也被拿來説事。因為有投資者擔心中國市場對黃金需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另外,在4月12日,高盛集團和德意志銀行相繼調低了2013年黃金平均價格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心理。尤其是高盛,早在今年年初就高舉起了黃金牛市已謝幕的大旗,此次更是將2013年和2014年金價平均預期分別由每盎司1610美元和1490美元下調至每盎司1545美元和1350美元。然而恐怕高盛自己也沒有想到,僅僅兩天時間,市場就已經跌到了自己的唱空點位,但顯然金價並沒有見底跡象。金價還有多少下跌空間?法國興業銀行最新報告認為,金價在未來3個月內會跌破每盎司1265美元,那3個月後呢?金價會否跌破每盎司1000美元呢?現在看來,答案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然而上述理由似乎都很難導致金價出現如此巨大的跌幅。事實上,市場走勢總是出乎人們的預料,事後再回頭尋找歸納原因,多少總有些牽強附會。正如《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和專欄作家Andrew Peaple所説的,目前所有解釋令金價暴跌的理由都站不住腳,黃金的根本問題在於對黃金投資沒有利息收益。100年前你買了一根金條,100年後它還是一模一樣的金條,因此在本質上難以估價。這樣的現實就決定了金價的走勢取決於人氣和市場心理,尤其是避險需求有多大。只要黃金趨勢已發生了根本性扭轉,暴跌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天,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從歷史上看,影響黃金走勢的因素很多,但都沒有美元對黃金走勢的影響大,美國經濟的復蘇導致的美元持續走強勢必會嚴重打壓金價上漲的動力。“盛世收藏亂世金”,5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所導致的這一輪“亂世”正在逐漸趨於平靜,儘管走向復蘇的道路上難免遭遇各種困難,但復蘇的趨勢已不可扭轉,黃金牛市的終結也成了不可逆轉的必然。
黃金從未真正抗通脹
而持續12年的牛市已讓許多國內投資者養成了習慣性的牛市思維,即把黃金看成是抗通脹效果最好的保值型投資品種,因為只要各國央行繼續瘋狂發鈔製造通脹,金價就必然會不斷上漲。這是國內許多黃金分析師和經濟學家告訴過他們無數遍的“真理”。他們對這一“真理”深信不疑,因此每次金價大幅上漲便是黃金保值理論應驗的證明,每次金價大幅下跌則是抄底的大好時機。
然而黃金的回報真的那麼誘人嗎?如果我們把觀察週期從過去12年擴展到過去200年的話,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裏米 西格爾教授在分析了過去200年中幾種主要投資品的收益後發現,如果在1801年以1美元進行投資,到2003年的結果是:投資美國股票的1美元將變成579485美元,年化複合收益率6.86%;投資企業債券的1美元將變成1072美元,年收益率3.55%;投資黃金的1美元將變成1.39美元。這裡的收益率是扣除通脹後的實際收益。而如果持有現金,那今天1美元的購買力只相當於200年前的7美分,剩下93%的貨幣購買力都被通脹侵蝕了。由此可見,一直被包裝成長期投資利器,鼓吹應該長期持有的黃金的真實長期投資收益率遠不如股票,甚至還不如債券,抗通脹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有人會説,我們沒人能活到200歲,因此比較過去200年的投資回報率沒有意義,更何況直到20世紀初,大部分國家還在實行金本位制。不過即使把觀察長度縮短到每個投資者都可以實現的10~20年的投資期限,黃金的投資風險依然比股票還要高。因為從上世紀70年代佈雷頓森林體系破滅後,黃金一共只經歷過兩次牛市和一次熊市,其中熊市從1980年一直持續到2000年,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各國的通脹不可謂不烈,但金價卻一再下跌,絲毫看不出抗通脹的跡象。假如有投資者不幸在1980年以每盎司850美元的高點接手黃金,持有20年後,他會發現金價反而跌到了每盎司250美元,非但無法抗通脹,反而虧損了超過七成本金!就算他的耐心和壽命都足夠長,堅持持有黃金到2011年的歷史高點每盎司1920美元準確出手逃頂,雖然賬面上能獲得125%的回報,但如果算上這32年來的複合CPI,則依然無法跑贏通脹。
世上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
歷史上無法跑贏通脹的黃金卻在過去12年走出了一波超級大牛市,緣于在定價權上。黃金的金融屬性遠遠蓋過了工業屬性。當經濟低迷、需求疲軟時,工業金屬的價格就會大幅下跌,無論是鋁、鐵、銅無一不是如此,然而黃金卻可以脫離整個金屬的整體走勢,獨自向上。究其原因,説白了,就是它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向投資者講述“保值抗通脹”的故事,可以不停地給市場提供炒作的空間。然而世界上從來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過去12年中,金價上漲6倍以上,而其計價貨幣美元的累計貶值幅度不過40%。金價上漲的幅度遠非美聯儲超發的貨幣所能比擬和解釋,這表明黃金價格已嚴重高估。在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中,黃金的避險資産屬性已被異化為風險資産。是泡沫,就一定有破滅的一天。只不過沉浸在牛市瘋狂中的投資者往往不願去想罷了。
儘管“金銀天然是貨幣”,黃金具有天然的衡量財富的永恒內在價值,投資者不可能像當年的鬱金香泡沫那樣輸得血本無歸。但在黃金牛市終結的今天,投資者必須認清現實,迅速改變牛市思維和操作策略,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