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公佈了2012年金融統計數據,12月人民幣貸款只增加4543億元,同比減少近三成,環比減少一成三,創下了三年來新低,比市場預期也低了兩成還多。而12月人民幣存款增加卻反向而行,同比增加一成多,環比增加兩倍多,佔到全年新增人民幣存款的14.6%。根據市場規律,正常情況下,貸款增加和存款增加有相關性。12月信貸新增本應該有良好表現,但實際情況卻相反。
這種反常原因較複雜。首先,它反映出我國經濟增速下滑趨勢雖已得到遏制,但離完全企穩還有一段距離,內需不足仍沒得到根本改觀,以致企業投資仍然信心不足而慎貸。中長期貸款可以反映出企業生産投資的活躍度。2012年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總額中,中長期貸款增加額不到三成。12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減少440億元,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凈減少。企業生産投資欠活躍的根本原因還是內需不足。去年11月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2%,已是連續9個月下降。在PPI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要企業提高投資積極性顯然不現實。
其次,這種反常也反映出面對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産能過剩的傳統産業難以激起企業投資熱情,而對新興産業的選擇,企業有個理性思考和謹慎選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然造成短期內信貸新增數量的減少。雖然去年12月信貸增量不振,但社會融資額數據並不低。社會融資中的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均創出新高,企業債券等也都處於高位。這反映了金融脫媒(指銀行媒介)趨勢的延續。優質企業和地方融資平臺更多采用企債等融資方式,而銀行貸款投向限制的房地産、高污染行業、部分政府融資等領域更多選擇了信託等其他融資渠道。
信貸增量是經濟晴雨錶。在一定時期內,消費還不可能取代投資成為我國經濟主要拉動力。信貸增長乏力,尤其是中長期信貸增量的持續縮減,將制約投資的規模和進度,從而可能導致經濟再次步入下滑通道。從金融角度,解決的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二是減息。在目前情況下,前者不是有效辦法。因為信貸增長的乏力主要不是銀行缺乏信貸資金,而是企業投資慾望不高導致信貸需求不強。因此,減息才是有效辦法。它減少了企業資金成本,可以一定程度彌補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情況下企業利潤的縮水,提高企業投資活躍度。但如果對稱性減息會導致居民受害,並給通脹埋下隱患。只有加大利率市場化,實行不對稱性減息,即多減貸少減存。暴利的中國銀行業多減貸少減存的空間很大。國際知名諮詢公司波士頓發佈的《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顯示,在中國,一筆交易銀行可以輕鬆賺到至少300個基點(1個基點等於萬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場上,能達到20個基點已經很不錯了。高利差也使得中國銀行業喪失了其向更高業務拓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