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箱”如何確保投資收益

2012-12-19 13:39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范樂

  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拿去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本想著投資生財,怎料銀行也不是“保險箱”。2012年,銀行理財産品違約曝光的負面消息不斷,投資者究竟該如何守住自己的“錢袋子”?

  銀行理財産品頻現虧損

  對於普通百姓來説,銀行就是“安全”的象徵,把錢交給銀行就等於把錢放入了“保險箱”。2012年,銀行理財産品虧損卻被頻繁曝光。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理財産品是重災區。由於境外各類市場持續震蕩,近兩年銀行係QDII産品普遍深陷虧損“泥潭”。今年初以來,中信銀行、工商銀行等銀行的QDII産品紛紛曝出鉅額虧損。記者發現,虧損的QDII産品大多是票據掛鉤産品,與境外股市、債市甚至石油、貴金屬等能源價格相關,一旦金融市場動蕩,風險不言而喻。

  結構性理財産品難獲預期收益。結構性理財産品具有“保本兼投機”的雙重特性。雖然從産品結構設計上避免了大比例虧損的厄運,但依然難改其風險大的特性。研究機構普益財富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有852款結構性理財産品公佈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54款産品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這54款産品中又有30款産品僅實現最低預期收益率。

  銀行“理財門”引發信任危機。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頻遭投訴。面對投訴,銀行的態度卻是“高高在上”,推卸責任無視客戶,甚至阻撓媒體負面報道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最近引發熱議的華夏銀行“理財門”事件,已經引來數十位投資者舉牌抗議。銀行理財市場亂象已經引發信任危機。

  銀行理財産品總體風險上升

  歲末年終,銀行理財産品熱銷再次成為市場焦點。普益財富理財市場報告顯示,今年11月份,全國88家商業銀行在境內共發行2685款個人理財産品,較10月大幅增加557款,創下今年自8月份以來的單月最大發行量。“年末是各家銀行吸存攬儲的緊要關頭,也是理財産品的傳統銷售旺季。”一位股份制銀行私人銀行部經理表示,“銀行為了攬儲,會發行大量理財産品,一方面可以留住儲戶,另一方面可以賺取少量息差。”“不僅僅是在年末,近兩年銀行理財産品規模擴張迅猛。”有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12年,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幾乎翻了一番。

  惠譽國際評級的中資銀行評級主管朱夏蓮表示,理財産品的發行格局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了顯著變化,國有銀行的發行規模減少了1萬億元,而小型銀行則出現了近乎同等規模的擴張。

  朱夏蓮稱,抵抗力較弱的小型銀行目前已成為發行理財産品的主力軍,這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的理財産品面臨的總體風險正在上升。

  此外,於今年浮出水面的“資金池”風險隱憂同樣是銀行“不賺錢”的潛在因素。業內人士指出,所謂“資金池”是一些銀行掩蓋違規投資的重要手段。發行銀行將多款理財産品募集到的資金匯集起來形成一個大池子,對大池子進行統一管理,迴圈運作,賺取期限溢價。看似穩當的“資金池”其實存在著投資方向不透明、資訊披露差、短借長貸、變相注入不良貸款等一系列問題。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撰文指出,資金池理財産品的本質是“龐氏騙局”。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雖然目前“資金池”還未出現系統性風險,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問題已經開始暴露,各種風險已經逐步顯現,需要相關各方加強監管。

  不僅要跑贏CPI

  理財産品因其回報率遠高於銀行存款利率而對投資者深具吸引力。但今年以來,其收益率每況愈下,平均收益率已經從1月的5.15%下跌至11月的4%左右。理財師建議,投資者最好購買期限較長的理財産品,由於鎖定期較長,這部分産品收益相對穩定。“對於高收益理財産品一定要提高警惕。”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沈健説,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如果遇到收益率超過10%的産品,消費者就要小心了。比如,這次華夏銀行陷入“理財門”的産品收益率就超過了10%。

  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購買所謂高收益的理財産品時,除了研究預期收益率,還要仔細研究産品的投向。對於語焉不詳的募款説明書要多幾個追問。

  而從投資總原則看,過去有一個口號叫“跑不贏劉翔,也要跑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現在口號應改為“跑贏CPI遠遠不夠,爭取跑贏M2(廣義貨幣供應量)”。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鐘朋榮説,CPI反映的是貨幣購買力,M2則是指流通中的貨幣。投資理財的目的是獲得財富增值,跑贏CPI並不算增值,跑贏M2才是更加準確的參照。“如果你的理財收益增速低於M2的增長速度,就説明你的財富增長還沒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鐘朋榮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