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私募理財大不同 巧讀理財説明書防忽悠

2012-12-13 14:06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范樂

銀行私募理財大不同巧讀理財説明書防忽悠

  近年來,火熱的理財産品曾令各家銀行收益頗豐,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理財産品出現大幅虧損,銀行聲譽也將受損。近日,某銀行員工私自銷售的一款理財産品到期無法兌付引起爭議,凸顯了銀行在向投資者出售産品過程中引發的信譽風險,更為廣大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必須重視理財風險。

  現狀

  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不同於存款

  今年以來,一些披著理財産品外衣的假PE或高利貸,讓上鉤的投資者損失慘重。目前仍有部分普通投資者存在這樣一種錯誤心理,他們基於對金融機構的信任,認為金融機構所發行的投資産品不應該出現風險,不但要求保障本金不發生損失,而且對“承諾”的預期收益率得保證兌付。

  尤其是商業銀行,由於一直以來其儲蓄烙印很深,老百姓會有意識地將銀行理財産品與儲蓄相掛鉤,因此眼下的絕大部分銀行理財産品具備“類存款”特性。但是不能説銀行理財産品是沒有風險的,其預期收益率並不等同於到期收益率。

  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表示,這些“類存款”理財産品通常採取“資金池”投資管理模式,將發行銀行的多款理財産品募集到的資金匯集起來形成一個大池子,整體上對大池子進行統一管理,所投資資産多種多樣,利用資金與資産的期限錯配賺取期限溢價,通過産品迴圈發行以力保大池子中資金的穩定性。由此可見,“資金池”模式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不容小覷,一旦某個時點上産品新發量無法彌補到期量就有可能形成資金缺口。

  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的財富客戶經理周芳表示,客戶應當認清理財産品的風險,首先客戶應該每年定時做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應根據測試結果並結合實際資産情況及家庭結構的變化選擇適合的理財産品;其次要選擇一位讓自己信賴的理財經理,進行深入的溝通,讓他真正了解你和你的投資目標。第三,看清理財産品説明書,不要用消費的心態去投資。第四,每半年或一年對自己的投資産品進行梳理。最後,不要輕信那些“無風險高收益”的産品。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