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腳步不能過急 應“穩”字當先

2012-10-09 09:09     來源:國際商報     編輯:范樂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8月人民幣在世界貨幣使用量中的比重為0.53%,排名第14位,較7月上升1位。業內人士分析説,人民幣國際化日新月異,説明境外存在大量客觀需求。但事實也表明,人民幣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比重仍然較低,這説明在開放資本賬戶以及相關政策支援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仍有一條長路要走。但腳步不能過急,需“穩”字當先。

  人民幣正在國際舞臺展開旋風般的“巡演”,最新一站是臺灣地區。進入10月,臺灣的銀行能夠清算以“紅背票”(指人民幣)計價的交易,這讓臺北成為又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新加坡和倫敦正在爭相成為下一個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正日新月異。

  人民幣吸引力漸強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日前發佈報告稱,人民幣使用量在全球貨幣中繼續上升。8月人民幣在世界貨幣使用量中的比重為0.53%,排名第14位,較7月上升1位。在中國大陸及港澳以外的地區,8月臺灣地區的人民幣支付金額在131個國家中升至第7位,較去年7月時的第57位有明顯上升。隨著國內不斷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一些跨國公司也已開始用人民幣對第三方供應商進行支付或接受以人民幣計值的付款,借此降低交易成本並加快交易處理速度。據銀行估計,用人民幣給中國內地供應商付款的外國企業可以獲得4%~5%的價格優惠。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曾發佈數據稱,人民幣已超越日元,成為環球進出口貿易中最常用的第三大貨幣,今年前4個月佔全球發行信用狀總額的4%。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閆小娜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兩方面因素都存在,但基礎條件是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有客觀需求,包括人民幣“走出去”等現象都説明境外存在大量需求,再加上適當的政策予以支援,才能夠實現。目前,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主要基於四點表現:中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量、人民幣幣值持續穩定、中國的經濟實力日趨增強、資本項目可兌換等相關內容已被列入“十二五”規劃。

  雖然增勢迅猛,但來自全球支付系統Swift的數據顯示,以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的貿易規模在全球貿易總量中所佔比重仍然微不足道,僅約為0.45%。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傑認為,政策支援的因素優質,但市場需求似乎更重要,畢竟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是需要對方接受和認可的。

  穩字當先

  提到人民幣日趨國際化就不得不面對資本賬戶開放這一過程。我國資本賬戶總體開放度較低,在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統計中有65%的項目處於嚴格管制狀態,開放程度不及主要發展中國家上世紀80年代前後水準。

  閆小娜對此表示,關於國內資本賬戶開放的問題,畢竟“十二五”規劃中已經明確提到此內容,是之前未有提及的。“但是我們不希望在外界的輿論壓力下做,我們會按照自己的步驟和節奏穩步實施。”她表示。

  丁志傑對此充滿希望,他認為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低會影響人民幣作為國際投資和價值貯藏手段的功能發揮,進而影響到其作為支付手段的使用。無論從市場發展還是從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來看,中國資本市場都會越來越開放。但開放的時機、進程主要取決於市場發展狀況和水準,人民幣國際化會一定程度加快這一進程。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黃少卿建議積極並謹慎地推進國內資本開放。“不開放資本市場,就構成不了對國內改革的倒逼力量,中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就難以開展。”黃少卿表示。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