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股市跌跌不休 當銀行股遭遇“白菜價”

2012-06-14 13:27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范樂

  滬深股市跌跌不休,銀行股成了“重災區”。

  自6月初,交通銀行股價率先跌破了凈資産後,近日不斷有銀行股緊跟其步伐加入“破凈”的隊伍。截至昨天收盤,交通銀行最新股價4.45元,已較4.65元的每股凈資産便宜了0.20元。緊隨其後,華夏銀行、深發展A、浦發銀行股價也都已經跌破了機構資産。

  其餘12家上市銀行股價尚未“破凈”,但也岌岌可危。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銀行股的市凈率(每股股價與凈資産之比)就已經在2倍以下。截至目前,兩市16隻銀行股平均市凈率只有1.1倍左右。其中,排在前三位的為工商銀行、寧波銀行和招商銀行,市凈率也分別只有1.42倍、1.36倍和1.32倍。相比之下,北京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市凈率則分別只有1.05倍、1.09倍和1.09倍,都已瀕臨 “破凈”。

  凈資産可謂一隻股票成本。當銀行股幾乎已是成本價或低於成本價甩賣,對市場而言,是否意味著“撿皮夾子”的投資時機到了?

  集體“破凈”尷尬

  所謂“破凈”,全稱為股價跌破凈資産值,指股票的每股市場價格低於它每股凈資産價格。説白了,一旦“破凈”,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就低於了它的成本價,股票變成了打折出售。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股票變成打折商品。但在滬深股市長時間的熊市格局中,“破凈”不算新聞,鋼鐵股板塊早已淪陷。截至目前,A股34隻鋼鐵股有11隻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産,另有4隻則游離在邊緣。而今,當日進鬥金,業績蒸蒸日上的銀行股加入這一隊伍,“破凈”不得不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新聞。

  回看業績,銀行真讓其他行業 “羨慕嫉妒恨”。中國銀監會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2011年凈利潤達2.6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16家上市銀行2011年凈利潤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其凈利潤接近9000億元,凈利潤增速普遍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雖然上市銀行僅有16家,但有媒體曾經做過推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7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就佔到了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50%以上。貼著“高成長”標簽的中小板、創業板科技公司,盈利能力在銀行面前簡直“抬不起頭”。然而,就是這樣業績“蒸蒸日上”的行業,卻面臨著集體破凈的尷尬。

  目前銀行股平均市凈率僅有1.1倍左右,銀行股從未這樣便宜過。從歷史數據看,銀行股可謂是達到了“白菜價”的水準。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2005年上證綜指998點時,銀行板塊平均市凈率為2.06倍;而在2008年1664點時,銀行板塊的平均市凈率也達到了1.7倍。事實上,便宜的背後,其估值包含了市場對其所有的悲觀預期。數據顯示,16隻銀行股今年前5個月漲幅竟然只有2.47%,而同期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漲幅分別為7.86%和13.71%。

  買還是不買

  按照市場慣用的邏輯,一隻股票的市盈率(股價與每股收益之比)越低,也就是估值越合理,越具有投資價值。以估值來考量,目前A股市場銀行股板塊整體市盈率僅為5倍-6倍,確是多年來未有過的低點。市場也有另一個衡量價值的指標,即市凈率。通俗來説,每股凈資産就像是股票的成本價,優質上市公司股價往往都超出成本許多,這説明這家公司資産品質好,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反之就像是售價低於成本的商品一樣,屬於 “打折”股票,公司發展前景也相對暗淡。

  從某種意義上説,已經“破凈”的銀行股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最安全的。凈資産常被認為是股價的底線,股價基本不可能長期比這一價格更低,反彈是可以等待的。不過,銀行股的回歸似乎並不太容易。“銀行板塊業績增速下降是確定的。”中投證券在其研報中表示,近期的經濟和金融數據給銀行板塊估值帶來壓力,尤其是影響銀行業利潤最重要的凈息差水準開始收窄,主營業務利潤空間進一步受壓。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市場對銀行業業績增速放緩的預期,是導致銀行股股價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的銀行業其主要利潤來源依舊是貸款利息凈收入,在GDP增速放緩和貨幣政策相對穩健的背景下,銀行業很難維持前兩年的超高業績增速。尤其是我國已經進入降息週期,而中國人民銀行卻放大了存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從而縮小了銀行的利差空間,開啟了利率市場化的閘門,這對銀行是絕對的利空。光大證券預計2012年銀行業盈利增速將放緩至19%。

  影響銀行股估值的另一個因素,是行業近年陷入的一個怪圈:不斷圈錢。許多銀行信誓旦旦説,這一次融資後可以滿足未來幾年的資金需求,然後不久會再次拋出鉅額再融資計劃。然而,市場的現實是,交通銀行560多億元A+H定向增發方案獲股東大會批准;招商銀行總額不超過350億元A+H配股方案也獲證監會通過;剛剛完成H股配售的民生銀行,仍有不超過200億元的A股可轉債發行計劃待證監會審批,等等。有券商測算,到2012年末,在沒有外部融資的情況下,上市銀行的資本缺口在2500億—3000億元左右,到2013年年底資本缺口將上升至5000億元。銀行股鉅額再融資,無疑成為壓垮投資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滬深大盤是否見底

  銀行股通常被視為大盤走向的風向標。銀行股的“破凈”對滬深兩市大盤而言,是否意味著底部的到來?

  事實上,不只是銀行股,在A股市場中,股價賤過“白菜價”的個股比比皆是。中國石油股價從每股48元的高價回落,目前已不足10元,創歷史新低。中國石化、中國聯通等也接連創出年內最低股價。從整體市場來看,雖然當前滬綜指的點位,遠遠高於2005年6月曆史大底時的998點,也遠在2008年底部1664點之上,但市場的估值水準卻已降至“冰點”,滬深300成分股平均估值水準更是創下7年新低。

  資料顯示,2005年6月,滬綜指觸及998點大底,滬深300成分股曾創造出12.8倍的平均市盈率;2008年10月底,滬綜指跌至1664點時,滬深300成分股更是創出12.51倍的最低市盈率。而今,滬深300成分股平均11倍多的市盈率已是7年以來最低。此外,中證100指數市盈率更是只有10倍多,逼近個位數。

  如此低估值,在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看來,無論是縱向歷史比較,還是橫向與H股比較,當前A股的市場估值都已處於底部。在當前位置,投資者沒有必要過度恐慌。

  但所謂便宜不等於有價值,對兩市大盤而言,底部到來未必預示著投資機會。申銀萬國有關分析師認為,一方面,在産業資産不斷套現,新的IPO又不斷涌入的情況下,A股市場流動性緊張,導致了大盤的持續下跌;另一方面,銀行股跌勢猛烈,本身就隱含了市場對經濟下滑的擔憂。在他看來,短期銀行股還有繼續下跌的可能。只不過,銀行股目前估值已經很低,下跌的空間不大。

  反過來,長期考量,只要經濟不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銀行股還是有配置價值的。今年以來,管理層採取了一系列完善市場制度的措施,如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退市制度的出臺、A股交易費用的降低,以及引入長期投資資金,如QFII、社保資金、養老資金等。這些對市場而言,都是長期的利好。只要市場在引資和融資上能夠較好平衡,利好效應就會逐漸顯現,信心回暖帶動股指回升。

  另外,目前市場信心不足,投資者情緒比較悲觀,銀行股在“便宜”了很長時間後,仍繼續跌價,表明其投資價值尚未得到市場認可。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銀行股“破凈”其實也有一個問題:銀行股凈資産原本是否被虛增存在很多“泡沫”?一切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