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與日元實現直接兌換,民間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並預測英鎊有望成為下一個對象。對此,業內人士日前在天津舉行的于家堡論壇年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更需意識到風險並存。
從本月1日起,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向前再邁一步,對日元直接交易在上海、東京兩地正式開始。“從長遠看,人民幣有潛力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儲備貨幣。”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評論認為。
與日元的兌換只是過程之一。近幾年,市場上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多種因素也在推動人民幣走出國門,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奕説,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對外開放日益融入全球經濟化進程中。對外關聯的增多也使得貨幣需求量猛增,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就是作為結算貨幣使用。
以貿易結算為先導,據統計,截至2012年初,基於人民幣的結算在貿易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已經從0.4%提高到11%,增長明顯。
王小奕還表示,國內、國外兩個外匯市場越來越接近。如果不能提供外匯市場交易産品,那麼將不能真正體現市場價值,會給未來投資帶來一定風險。還有資本賬戶的開放、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國際市場的認可,都將對人民幣國際化産生深遠影響。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日前發佈報告稱,基於目前趨勢,人民幣將在未來的5至10年內,成為排名前三的國際性貿易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或將借助這次與日元的聯手而進一步得到確立。
在人民幣逐漸被接受的同時,中國貿易額的25%已經採用人民幣結算。預計到2015年,人民幣將會成為繼美元、歐元之後的第三大貿易結算貨幣。除了貿易結算,還要積極為海外大量積存的人民幣打通投資渠道。未來,外部力量將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主力。
“人民幣國際化不像辦奧運,是值得舉國歡慶的事。其中涉及的問題非常複雜,必須謹慎務實。”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説,人民幣在沒有完全實現資本賬戶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一邊要搞金融改革,一邊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使用,因而整個國際化的過程會非常複雜。如果資本賬戶的開放進程把控不嚴,很可能出現大量人民幣兌換成外幣“走出去”。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過程,也是對本國經濟形成巨大衝擊的過程。”李稻葵説,如果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迅猛,那麼貨幣交易規模會非常大,很容易出現多種人民幣匯率。我國在匯率問題上理應保持穩定性,這就要求人民幣國際化一定要頭腦冷靜,實事求是,積極務實地推動。
除了機會因素,人民幣國際化更需要時機具備,而非“拍腦門兒”可以人為決定的。這其中,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不單單是經濟總量,貨幣的自由兌換,貿易逆差都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