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瘋狂 折射實體經濟失調

2012-05-31 16:22     來源:新京報     編輯:范樂

  溫州9成以上的家庭、個人,近6成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民間借貸規模超過1200億元。其中用於一般生産經營的僅佔35%。

  民間借貸的發生,大多板子打在銀行身上,指其提供給中小企業的貸款渠道匱乏。不可否認,全球金融危機寒流引發外需下滑等多重衝擊,導致國內廣大出口製造型小企業資金鏈緊繃甚至出現斷裂跡象,這是民間借貸興起的原因之一,然而卻非全部。

  近日,海瀾集團、陽光集團涉嫌“非法集資”被曝光,民間借貸的鏈條逐漸伸向大型民營企業(據5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這些大型民營企業,多為各類金融機構的座上賓,獲取信貸資源並非難事,鋌而走險讓人大跌眼鏡。

  從其非法集資的投向,不難發現緣故端倪。一是房地産項目,二是金融投資,三是商品交易,如鋼鐵貿易。研究數據也相佐證——溫州9成以上的家庭、個人,近6成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民間借貸規模超過1200億元。其中用於一般生産經營的僅佔35%。

  民間資金大部分流向非生産領域,無疑凸顯實體經濟面臨的困境。中國的製造業主要是靠廉價立本的,缺乏核心競爭力,隨著“人口紅利”消失、製造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幣匯率的快速升值,企業利潤微薄,難以吸引民間資金。“去實體”的資金,一方面,被逐利的心態牽引,投資房地産、商品貿易等,另一方面,表現出高杠桿、過度投資等盲目性和投機性傾向,風險不斷積聚,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容易産生連鎖反應,會導致風險蔓延。

  解決民間借貸是一個綜合化系統化工程。從長期看,中國流動性總體充裕是長期格局,民間借貸的土壤不會消失。2005年以來,我國的貨幣增長量平均在17%左右,貨幣增長率遠遠大於GDP增長率和通貨膨脹增長率之和。本輪通脹週期中樞全面抬升,在其他投資渠道較窄等情況下,居民渴望把閒置的資金轉向民間借貸以獲得高收益。

  鋻於此,除了採取類似溫州金改的措施外,還需多管齊下。一是向居民開放更多投資渠道。以債券為例,除個人投資者熟悉的儲蓄式國債以外,已經發展出次級債、企業短期融資券、商業銀行普通金融債、上市公司債、企業債、央行票據、可轉債、可分離債等多個品種。其中許多收益較高的品種只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只有機構投資者才能參與。譬如,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與一年期定存利率相近,但流動性遠遠超過定期存款,商業銀行發行的金融債、資産證券化等低風險、高流動性的固定收益産品個人卻無法投資。

  二是從實體經濟癥結入手。目前,關於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鐵路、銀行業的意見也已出臺。但從長遠來看,若要充分發揮民間資金的作用,仍需在行業準入和制度安排上進一步給予民間資本“國企待遇”,如稅收支援、財政補貼等制度保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