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歐債危機並未偃旗息鼓,隨著“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再成焦點,世界經濟又一次面臨逆流。對於身處全球經濟風雲的中國,需要防範應對歐債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需要從中尋找機遇。
不利影響
貿易、金融和心理三大渠道
在近兩年歐債危機演進過程中,分析人士的一個基本共識是:貿易、金融和心理是歐債可能對中國經濟産生負面影響的三個主要渠道。
“對於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希臘問題可能出現的傳染風險首先表現在貿易渠道上,主要還是歐洲整體對外需求變化造成的影響,”在花旗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盧賓眼中,這種外需萎縮不能忽視。
具體而言,這一負面因素又包括三方面:歐洲因經濟低迷出現的對外需求萎縮;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造成的中國對歐出口困難;貿易融資下降對中歐貿易的不利影響。官方數據顯示,歐盟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降低,但仍佔較大比重。
在金融渠道上,如果希臘再次引爆歐債危機,歐洲銀行業將在短期出現明顯資本金缺口,其海外資金回抽可能産生連帶效應,造成全球銀行業“緊縮”,亞洲乃至中國的外部融資環境將出現惡化。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截至2011年6月,歐洲銀行機構在11個亞洲經濟體(不包括日本)的資産為1.4萬億美元。
不過,有專家指出,由於國際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度有限,中國金融機構對歐債的直接敞口也不大,再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等因素,即便歐洲資本出現大規模回撤,總體也不會對中國帶來嚴重衝擊。
除了可能來自銀行系統的風險外,歐債危機催生的全球資金風險偏好轉移、避險情緒回潮等,也會傳導至國內股市等。進入二季度以來,中國股市欲振還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債引發的海外市場跌勢造成看空情緒傳染。而這種市場悲觀情緒,可能進一步挫傷投資和消費信心,對實體經濟産生不利影響。
機遇與借鑒
全球格局調整下的趨利避害
利弊相生,危中含機。正如一些觀察人士所言,對於中國而言,歐債危機“並不全是壞事”。
從對外投資角度看,歐債危機帶來歐元資産的進一步貶值,將有利於有資金實力的中國企業海外“抄底”,以參與全球市場和技術競爭。近兩年,中國企業並購歐洲企業的案例不斷出現,比如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山東重工洽購義大利豪華遊輪廠商法拉帝股權、國家電網參股葡萄牙國家能源網等。
從國家層面看,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倒逼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模式,進一步“向內”尋求增長動力。此外,未來如果歐洲重債國需要更多國際資金援助,中國可以考慮通過適當途徑和方式參與,從而在全球經濟治理舞臺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拓展空間。
從全球貨幣體系的演化角度看,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歐元這一人類貨幣史上的重大創舉將受到重創,再加上美元憑藉儲備貨幣地位“綁架”世界經濟的內在矛盾,全球對一個“多極化”貨幣體系的需求更盛,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環境或將更為有利。
時至今日,歐債危機已持續近三年,雖然很多問題仍難有定論,但其形成變化的過程,無疑為中國預判未來風險、思索長久發展之路提供了鏡鑒。
有專家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説,主權債務危機是歐洲國家過度福利化的一個結果。由於選舉政治的影響,西方國家財政政策很大程度上成為福利化的工具,長期而言存在不審慎的缺陷。如何在財富積累和財富分配中尋求平衡,是值得探討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