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今年第一期憑證式國債開始在瀋陽各大銀行銷售。沒有投資門檻、沒有理財風險、收益比存款高,憑證式國債本是一個再適合普通老百姓不過的理財産品,但因額度有限加上部分銀行針對“大客戶”的預約銷售,國債竟成了普通百姓理財的“奢侈品”。
大門沒開 國債賣沒了?
10日早上7時50分,和平區十一緯路某銀行門前,就已經有市民在排隊了,雖然這家銀行的開門時間是8時30分。排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姓李的老年女性,她告訴記者,前一天她就已經打聽好了,這家銀行網點肯定賣國債。到8點半鐘時,門前排隊的市民有將近20人。
大門一開,市民爭相擠進營業大廳取號,並在客戶經理的指引下填單子準備買國債。
李女士順利排到001號,在窗口準備買國債。10分鐘後,李女士沮喪地告訴記者“沒買上,説沒有了。”這時還有陸續進到銀行大廳裏準備買國債的市民。8時45分,銀行大堂經理向來買國債的市民宣佈,“國債賣沒了”。李女士很納悶:銀行開門自己就進來了,排了001號,這國債還沒賣呢怎麼就沒了,難道是沒開門就賣光了?
在附近的兩家大型銀行網點裏,市民壓根連填單子的機會都沒有,工作人員直接説“不賣”。
10日上午記者走訪發現,按照銀行規模的不同,國債銷售情況也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一般在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銀行開門營業時,排在前幾位的市民可以搶買到國債。
而在一些大型銀行網點,市民連“秒殺”的機會都得不到,多數會遭遇“不賣”或“開門就沒有”的情況。
部分銀行為大客戶預留
本期國債的發行公告(財政部2012年第10號)上清楚地註明,“本期國債面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行”。可為什麼記者走訪的部分銀行網點沒有公開銷售國債呢?業內人士表示,這源於各家銀行憑證式國債銷售模式的不同。一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採取的是類似于電子式儲蓄國債發售時用的抓取制,網點開門營業時,把所有額度都放在銷售系統中統一銷售,先買先得,在網點排隊靠前的市民可以買到。而另一部分大型銀行採取的是配額制,把額度逐級下分,網點眾多和人為分配兩大因素增加了普通投資者的購買難度。
某大型銀行瀋陽分行個金部人士私下告訴記者,“到網點肯定買不到,除非是有預約了之後反悔的。”她説,該行採取的就是配額制,在國債銷售之前,支行網點的客戶經理會提前和大客戶溝通,根據客戶的預約情況申報額度,她匯總後再向上級行申請,額度下來後,再分給支行網點。“一個蘿蔔一個坑”,普通市民很難在網點買到國債。另外,根據以往經驗,憑證式國債要包銷,網點申請了多少,就要銷售多少,萬一賣不出去,就要佔用銀行資金,所以為避免麻煩,除了預約銷售的部分,網點不會多申請額度。
別讓國債成理財“奢侈品”
10日上午,在一家銀行網點裏,一位姓王的投資者説,他和妻子分別在兩家銀行門前排隊,他這邊沒買到,剛和妻子通電話得知那邊也沒買到。他説,就在上個月,電子式儲蓄國債發售時,就在這家銀行網點裏,他排隊買了5萬元國債,這次憑證式國債卻沒有買到。“在我看來,還是電子式更公平合理,都放在電腦系統裏,保證能先到先得。”
記者採訪多位想要購買國債的投資者,他們基本表達了一個觀點,相對於銀行理財産品動輒5萬元、10萬元的門檻,相對於基金産品的高風險,只有憑證式國債最適合普通老百姓投資。憑證式國債額度本就有限,希望銀行能採取更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