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資銀行的擁躉來説,渣打銀行是一個赫赫有名的金字招牌。歷史悠久,信譽卓著,是渣打銀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很多人也是基於這種原因成為渣打的客戶,然而近年來渣打銀行的産品和服務屢遭投訴,渣打銀行這塊金字招牌,在風雨飄搖之中也出現了褪色的跡象。
銀行理財産品是渣打銀行近年來被投訴的重災區。幾款QDII産品出現巨虧,讓渣打銀行過去引以為豪的風險管理受到了嚴重質疑。根據渣打銀行方面給出的官方解釋,理財産品出現巨虧,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出現巨虧的渣打銀行理財産品,在風險管理方面的風格非常激進,一旦市場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投資者肯定會面臨鉅額損失。
如果産品本身的風控不完善,那麼贖回機制就為客戶主動管理風險提供了工具。如果説金融危機是天災,那麼客戶無法及時贖回則要歸咎為人禍了。渣打銀行被投訴的幾款産品均設置有贖回機制,客戶可根據産品的凈值表現以及對市場的預期,定期選擇是否贖回。但是記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渣打方面給一些理財客戶定期發送的郵件中,僅僅註明了初始金額,並沒有當期的産品凈值,而在渣打銀行理財産品的網站上,也看不到産品掛鉤標的的最新動向。
很多人選擇銀行理財,原因是本身不具備專業的理財技能,因此需要理財顧問提供諮詢服務,但是由於近年來渣打銀行的基層員工流動率很高,離職員工的業務交接比較混亂。一些理財顧問的工作發生變動後,原有客戶的服務很多時候陷於停滯。在這期間,客戶購買的理財産品凈值一旦出現劇烈波動,客戶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除了理財産品,渣打銀行不少面向個人的貸款産品也屢屢爆出負面消息。一些消費貸款被指近乎高利貸,還存在“以費代息”的情況。更要命的是,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其市場部門和一線業務人員的口徑不一,對於同一個問題往往出現不同的解釋,出入很大,暴露出內部管理的混亂。
近年來隨著外資銀行加大在國內的業務拓展力度,類似渣打銀行這樣的老牌外資銀行,成為很多新外資銀行“挖角”的重點目標,尤其是個人銀行方面。上至個人銀行總裁,下至基層的理財經理,變動頻繁。
從2008年至今,渣打銀行個人銀行業務的掌舵人,已經換了3次。高層頻繁變動,不但增加很多溝通成本,也使得渣打銀行的個人銀行業務戰略上缺乏延續性。基層員工流失,更是降低了渣打銀行的執行能力。底薪低提成高的薪資結構,也促使很多一線員工追求短期效應,影響了服務品質。
實際上,渣打銀行面臨的問題,在外資銀行中並不罕見,只是因為渣打銀行名聲在外樹大招風,導致其格外受到市場的關注。無論如何,品牌價值不可能無限透支,暴露出來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渣打銀行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困境。
渣打理財不靠譜 産品虧了理財顧問跑了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渣打銀行屢屢被曝出理財産品“巨虧”事件。今年2月底,網路上一條“渣打銀行一隻QDII産品到期實際虧損95%”的微博再次讓這家老牌外資行直面公眾的質疑。經過調查後記者發現,渣打理財産品之所以頻遭投訴,並不僅僅是因為實際收益不足這麼簡單。産品結構設計、産品資訊透明度以及理財經理售後服務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
渣打“現貸派”激進擴張 貸款管理費遭質疑
自從去年開始,渣打銀行就已經暫停了人民幣房貸業務。目前正通過利率優惠等措施大力推廣“現貸派”個人無抵押貸款業務。在激進擴張的背後,“現貸派”每月收取的貸款管理費也開始遭到客戶質疑。
渣打房貸銷聲匿跡 “活利貸”或涉嫌攬儲被叫停
停辦一切與房産相關的貸款,渣打銀行將這一決定從年前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記者致電渣打銀行客服電話8008208088,諮詢有關“活利貸”的辦理情況時,得到的答覆著實讓人驚訝。不僅是房産按揭貸款,連房産抵押貸款、“活利貸”都停辦了。
渣打個人銀行頻頻換帥 理財經理“不上心”遭投訴
而在渣打銀行,理財經理離職後原有的客戶維護跟進工作也似乎面臨著挑戰。“我去年10月買了他們的理財産品,不久理財經理就離職了,到現在我都不知道該聯繫誰。相關的産品收益以及報告等也沒有郵件通知了。”一購買了渣打銀行理財産品的理財客戶抱怨。這樣的話,哪怕是我的産品大幅虧損或者終止時,是不是也沒人通知我?客戶質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