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理財觀建立刻不容緩 大學生理財方式過於單一

2012-03-31 08:52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范樂

  一提起如今的90後大學生,人們往往認為他們是只會消費和享受的一代。其實不然,身處經濟飛速發展的21世紀,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不可避免地與金融打交道,並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理財觀。

  不過,來自上海商學院財會學院的一份“學生個人理財狀況問卷調查”卻顯示,絕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理財觀念狹窄,“炒股”成了佔比最高的理財方式。

  李華(化名)是一名全日制本科大學在讀的大三學生,癡迷炒股由來已久。即便臨近期末考試,李華也常常待在宿舍不去上課,雙眼緊盯螢幕,只因大盤跌得厲害。“不去上課就讓同學替我點個名,應付過去,我實在是走不開。”説起進入股市的原因,李華表示,“純粹是為了賺點零花錢。”由於一年前入市就準確命中,買入才幾天時間,個股漲幅就達到了30%,自己也賺了300多塊錢。初嘗勝果,李華喜出望外,由於自己平時的零花錢不夠用,也不好意思開口向父母要,金融專業背景的他就想通過炒股賺錢。

  事實上,像李華這樣自己賺錢的大學生屬小眾人群。調查顯示,82.2%的大學生零用錢全部來自於父母,13.4%的大學生在靠父母提供零用錢的同時,自己通過其他方式賺“外快”,只有4.4%的調查對象很少或者基本不向家長零用錢。由此可見,法定年齡已經成年的大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經濟獨立的比例很低。在不足兩成的“獨立”大學生中,收入來源主要分為打工與炒股兩大類,佔比基本五五開。從這個角度來説,目前大學生的理財觀極其狹窄,目光基本投向股市。

  “現在大學生一聽到理財,馬上就會與股票、債券、基金聯繫在一起。”上海金融學院理財規劃大賽組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大學生只是一知半解,涉及對如何在證券營業部開戶、怎樣進行股票交易等具體問題,往往又存在困惑。雖然各大高校都會開設一些諸如證券交易、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原理等金融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學生的不少疑問,但理財作為一項以實際操作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經濟活動,僅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對於部分想像李華一樣利用炒股來進行理財規劃的同學,我們建議還是應該持謹慎態度,投資股票不是理財的全部。眾所週知,股市風雲變幻莫測,投資股票的高風險性未必是適合大學生理財的最佳方法。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