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攻略:理財不妨試試“12存單法”

2012-02-21 10:24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范樂

  有報告顯示,當代大學生大多有理財條件和意願,但對理財缺乏認知,沒有理財途徑。

  現狀:大學生資金來源穩定,是銀行潛在理財客戶

  數據:64%的大學生每月都有結余,22%的大學生每月可支配金額有700-1200元。供給約55%來自家庭,另45%來自獎學金和自己打工。

  分析:小孫是鄭州大學大二的學生,他每月有1000元的生活費,除去日常消費,每月還有100-200元結余。如果以鄭州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共計近6萬人為例,那麼有38400人每月有結余,按每月結余200元計算,就是768萬元的理財資金。

  剖析:理財渠道單一

  數據:有結余時,有約45%的大學生選擇銀行儲蓄,約40%的人願意現金存儲,僅有近15%的同學會把結余資金用於證券投資、保險、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等,而這其中願意做小本買賣的佔近一半。

  分析:雖然報告中認為大學生是潛在理財客戶,但大多數學生的理財渠道十分單一。大二學生張雷,課餘時間在校園裏做起了推銷,主要賣襪子、文具等小商品,“小本生意,投入少,利潤高”。那段推銷的日子頗令他自豪。“一支筆,進4毛,賣1元。襪子論斤批發,50元錢能買100雙,賣的時候一雙至少2元,利潤更大。”

  誤區:很多大學生認為合理規劃開支就是理財

  數據:58%的大學生對於理財的認知程度僅止步于合理規劃自己的開支。

  分析:今年大四的網友“阿銳”認為理財就是合理規劃支出,“用有限的錢做最有意義的安排,並不一定非要升值。”她表示,每個月都會把用於吃飯、買衣服、通訊等的消費做個預算。

  但在專家看來,大學生的理財認知程度僅止步于合理規劃自己的開支是不夠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普遍對理財的理解不夠全面。專家表示,大學生還是缺乏理財知識,他們認為錢就是用來消費的,其實理財是對人生的一個整體規劃,它可以使你每個階段的財物寬鬆充裕,並幫助你實現每個階段性目標,最終達到對財物的自由支配。

  問題:有理財願望,沒理財渠道

  數據:調查結果顯示54%的學生有理財的訴求,但接近46%的學生表示沒有理財的渠道。

  分析:大四學生沛沛非常想理財,但沒信心,“主要是了解太少”。調查報告指出,出現這一現狀,學校和社會有部分責任。

  學校除了經濟管理類的大學生由於專業因素對理財知識有所接觸外,其他專業的學生較少有機會了解投資行業。另外是社會方面,主要是銀行等金融部門忽視了對大學生進行理財知識的宣傳,甚至將大學生拒之門外。

  建議:讓學校增設財務管理和投資理財的公共課程,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可利用大學生在校期間為他們舉辦金融知識講座,培養大學生的理財意識,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專家支招:不妨試試“12存單法”

  什麼是“12存單法”?即每月將必需的花銷留下,其餘存作1張一年期的存單,12個月就有12張存單。一年後每個月都有1張存單到期,既保證固定利率,又可滿足日常靈活開支。

  目前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5%,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則能達到3.5%,大學生可把每月的結余做一個一年定期存單,如存單到期不用可繼續滾存。

  這樣不但可以享受比活期高的利率,利用複利,經過一段時間財富還會有較大積累,利用這種方式還可及時調整投資方向。

  同時,針對部分大學生有理財知識,苦於沒有理財途徑,理財專家認為,可以讓銀行進校園普及理財知識。對於每月有結余的那64%的大學生,可做零存整取或做基金定投。“這兩種理財的起點低、風險低,很適合大學生。”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