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國有銀行代銷基金首募規模同比增5倍

2013-05-13 13:31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林天泉

  新基金髮行備案制元年首季考

  四大國有銀行代銷基金首募規模同比增5倍

  “渠道王”建設銀行獨佔四成

  今年被很多人稱為是新基金髮行“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元年”。

  2013年1月1日,證監會發佈的《關於深化基金審核制度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實施。該通知取消了基金産品審核通道,規定基金公司可以自行決定上報基金的數量和類型,並且常規産品按照簡易程式,在20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審核。

  如今,新規已經實行四個多月,成效如何?基金髮行的數量和速度是否如所預想那樣,呈現一個“井噴”的現象?

  據《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觀察,今年一季度新成立基金數量及平均首募規模同比均實現倍增。尤為注意的是,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一季度代銷新成立基金數量同比增長近1倍;在首募規模上,同比增長近5倍。其中,建設銀行成為四大行中的“領頭羊”,代銷新基金數量和首募規模均領先其他三大行。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曾令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之所以出現新成立基金數量和首募規模增長比較快,除了制度放開的原因外,今年以來新基金公司成立快馬加鞭也是原因之一。在對市場影響方面,因為基金持股市值佔A股總市值比重在10%以下,而影響有限。

  基金偏愛建行

  數量規模均領先

  《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新成立的基金數為85隻,首募份額共計1625.69億份,每只基金募集份額平均來為19.13億份。對比去年同期一季度數據來看,新成立基金數為42隻,首募份額346.52億份,平均每只基金首募份額為8.25億份。兩相互對比,平均每只基金首募份額上同比增長132%。

  反觀銀行這個基金代銷絕對“主力軍”,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新規實行後在基金代銷數量上和首募規模上均呈現倍增。

  從託管人銀行的角度來看,《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根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發行規模,國有四大行一季度期間,代銷新成立的基金有64隻,首次募集規模有1586.86億份。其中建設銀行代銷成立新基金數量最多有25隻,佔比39%,規模678.54億份,佔比42.76%。

  而去年一季度,四大行代銷新成立基金數為33隻,首次募集規模為275.18億份。也就是説,今年一季度,四大行代銷新成立基金的數量同比增長近1倍,在首募規模上同比增長477%,近5倍。

  另據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四大行代銷基金數量為3680隻,同比增長25.04%。其中,今年一季度四大行增加的代銷基金數量為171隻。顯然,新基金髮行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無疑是為基金公司發行基金産品提速。

  制度放開+新基金公司成立

  提速基金擴容

  事實上,在海外,基金産品的發行多數也是備案制。同樣與國際接軌的例子是,上個月證監會公佈《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提高股票型基金倉位至80%,按照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的説法是“參照國際慣例”。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監管層有意向國際市場接軌,逐步市場化的趨向很明顯。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有助於加快基金業逐步市場化,不管對基金公司還是整個基金行業來講都是重大利好消息。

  針對新基金成立數量和首募規模成倍增長,好買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曾令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基金成立數量同比增長,除了制度放開的原因外,還有一部分可能與今年以來新成立多家基金公司有關。至於後續市場能否延續這麼高的基金成立數量和首募份額還要看後續市場的情況。

  “這些新成立的基金和募集規模對市場的影響有限。”曾令華認為,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不如像2006年、2007年那樣可以佔總市值的30%,現在的情況是基金持有市值佔總市值10%不到,所以新基金的數量和首募份額都對市場不具較大影響。“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贖舊買新’,總體規模沒有很大變化。”(劉斯會)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