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遭警方調查 進口藥價料大幅下降

2013-07-23 10:45     來源:國際金融報     編輯:林天泉

  外資藥企的藥品行銷黑幕引發的震蕩還未結束。7月22日,據路透社報道,中國警方造訪了英國藥企阿斯利康在上海的辦公室,並帶走一名員工審訊。此外,有媒體報道稱,比利時藥企優時比(下稱UCB)也被證實,上周已接受了國家工商總局的調查。記者昨日撥打阿斯利康上海相關負責人的電話,但是截至發稿,尚無人接聽。

  外資藥企相繼被查

  阿斯利康是遭受到最新調查的外資藥企。

  7月21日,公安部通報稱,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日在北京約見葛蘭素史克(下稱GSK)總公司分管國際事務的總裁Abbas Hussain等一行。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要求,GSK總公司應當正視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認真履行致歉聲明中的承諾,全面配合中國警方的調查行動。隨後,GSK發表了打響降價“第一炮”的聲明,計劃通過調整運營模式,降低藥品價格中的運營成本。

  隨著相關細節逐步披露,一家外資藥企在中國通過違法手段促銷藥品的路線圖逐漸清晰。近日有報道稱,GSK總部正向上海派遣高級內部審計師和律師,加大力度對被指控有賄賂問題的高管進行內部調查。此外,UCB發言人也證實了被造訪的消息:“作為調查行動的一部分,上海辦事處在過去48小時接受了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訪問。”其還透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還在調查其他在華經營的外資藥企。

  據新華社報道,涉嫌替GSK行賄提供現金的臨江旅行社還替多家藥企完成“套現”事宜,除了最新曝出的UCB外,在記者近日的求證中,包括輝瑞、默沙東、禮來、羅氏以及諾和諾德等在內的多家藥企,均否認受到國家反腐敗的調查,紛紛撇清與自己的關係。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UCB被捲入不排除與相關旅行社被調查有關,UCB或是臨江旅行社的客戶之一。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副局長高峰在此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GSK自2007年起向超過700家旅行社和諮詢公司轉移了高達30億元的資金,至於這30億中有多少用作公關官員和醫生,目前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在外界看來,相關部門對醫藥行業的整治可能剛剛開始,調查會向整個行業蔓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整個醫藥行業,甚至連醫院、醫藥基金會等都比較緊張,不少企業已經通知暫停邀請醫生參加的學術活動,而一些醫院對於醫生的對外活動也要求嚴格備案。

  降價或可期

  記者了解到,雖然數十家在華的外資藥企在2007年就簽署了《藥品推廣行為準則》,但在銷售額和高額提成的誘惑下,藥企賄賂仍是其屢試不爽的手法。

  隨著事件的發酵,近日一篇名為《關於外資藥企的價格制定》的文章在微博中引發熱議。該博主在詳細解説外資藥定價機制的同時,也將進口藥入華需要行賄的秩序掀了個“底朝天”,從註冊、定價、進醫保目錄,到地方招標、醫院院長、科室主任、醫生一個都不拉。對於進口藥在華定價是否虛高,該熟悉外企運作的博主指出,外資藥企銷售和市場部可支配的費用通常在15%至20%。

  採訪中,多位醫藥界人士對外資藥定價機制頗有微詞。外資藥企在中國的定價主要模式為:以産品出廠價或到岸價為基數,用周邊國家的銷售價格作為橫向參照,對照企業報表的運營成本。“外資藥企最初入華的是自費藥,且若是獨家品種,定價並不受監管,直到在中國銷售幾年後,被允許進入醫保目錄時,才會涉及中國定價的問題,相關部門才會做成本審核。”一位在醫藥行業打磨多年的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中國的定價機制一方面存在多頭管理,一方面也不公開透明,給外資藥企抬高價格提供了機會。

  與中國不同的是,英美等國有較成熟的成本計算公式和醫保談判機制,其計算藥企合理利潤後給出進入醫保的價格,醫藥公司只有接受該價格,藥品才能進醫保目錄。

  該人士稱,外資藥企研發能力強,進口原研藥最多兩年就能收回成本,這部分費用在歐美等國就能分攤,因此,進口藥在中國的成本主要落在“流通渠道”和“行銷成本”上。

  GSK中國副總裁兼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在接受調查時稱,運營費用在藥價中佔比達20%至30%。無疑,高昂的藥價是其高運營成本的一大支撐。

  “過去幾年,新一輪醫改也讓外資藥企興奮,基本藥物目錄、醫保目錄無不是外資藥企進入中國藥品主流銷售市場的機會。”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各大外資藥企都在積極爭取地方醫保目錄增補的機會。在外資藥企中,政府公關部門是必設的,主要負責政策研究和突破,醫保、基本藥物、單獨定價,都是它們突破的對象。

  多位醫藥人士透露,國家可能將GSK事件當作逼藥企降價的信號。7月初,國家發改委宣佈對60家藥企發起藥品成本價格調查,GSK、默克、安斯泰來等知名外資藥企都名列其中。此舉更加深了外資藥企藥品降價的預期。政策層面的表態是:7月17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副處長朱德政透露,要改革藥品定價方法,改革單獨定價政策,逐步縮小目前原研與仿製之間的價格差距,探索對部分進口專利藥品進行全球價格聯動。(記者 潘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