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的流動性僵局讓銀行業規模擴張的步伐驟然放緩。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商業銀行獲悉,截至6月末,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信貸規模料在2300億元左右,由此,業內普遍判斷,整個6月份銀行業新增貸款規模約8000億元。而去年同期,銀行新增貸款為9000億元。
此前,申銀萬國調研數據顯示,6月前半個月,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貸款接近1770億元,隨後,四大行貸款繼續投放至2160億元,信貸猛增勢頭明顯。不過,到了6月最後一週,銀行業信貸投放才開始放緩,甚至壓縮。結構上看,中長期貸款較5月份回落,短期貸款和貼現票據的絕對規模和佔比均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
中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朱琰認為,廣東、山東、安徽、四川等省的多個重大項目密集開工,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帶動了貸款需求。另外,5月末大銀行票據衝規模行為被央行叫停,這有可能造成投放衝動積累到6月,並且前期票據監管從嚴可能導致部分票據回流信貸科目。從全年8.5萬億元到9萬億元的信貸目標來看,若上半年達成60%,則需要6月單月實現9000億至12000億元投放,因此6月信貸投放一定會比5月環比上漲較多。除地方政府和房地産業以外,目前其他部門有效信貸需求仍然偏弱。
日前,央行召開的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議上,貨幣政策司司長張曉慧就表示,銀行要改變流動性永遠寬鬆的預期,加強各類影響因素的研判,改進自身流動性管理,大行還要發揮好市場穩定器作用。
對於6月份前三周的信貸投放形勢,央行認為存在著三大問題,一是貨幣市場波動,部分銀行長期從事大規模的同業批發業務,期限錯配相當高,給流動性管理帶來較大壓力;二是信貸增加出現過猛的勢頭;三是信貸結構依然不合理。
對此,央行隨後在《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中明確要求,各金融機構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合理安排資産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注重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存款“衝時點”等行為,保持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
接近央行的消息人士透露“今年6月份前十天全國銀行新增貸款中70%以上是票據,部分銀行票據佔比之高尤其需要關注,其中幾家股份制銀行較為突出,這種發展態勢不僅不可持續,還存在著潛在風險。並且從6月上旬看來,一般性貸款增加不多,這被各方認為是信貸空轉、信貸沒有真正進入實體經濟。”
“央行現在的態度很明確,就是要治理銀行間市場的投機、套利交易所引發的資産泡沫,且同業業務中,資金限期錯配問題十分值得警惕。坦白地説,銀行業近年來的創新著實也帶來很多套利交易,一些機構通過加大杠桿率來獲取高收益,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的背景下,這種系統性風險,監管層必須事前防控。”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前一段時間的流動性僵局在客觀上帶來了市場的恐慌情緒,那麼,接下來央行可能會運用短期公開市場調節工具來維穩,貨幣政策在下半年料將中性偏緊,流動性同樣會偏緊一些。”
花旗銀行中國研究主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此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同樣表示,“中國過去都依靠信貸的快速擴張拉動經濟,通過信貸擴張拉動投資和消費的力量將逐步地衰減和削弱,這種模式顯然已經不可持續。長期資金成本的上升,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也會顯現出來。在中國經濟弱勢復蘇,投資效率較弱的情況下,央行必須採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信貸投向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