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字當頭 破立之間 2011世界經濟縱深談

2011-12-14 09:26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靜

  12月9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英國首相卡梅倫(左)與荷蘭首相呂特在歐盟峰會前交談。在8日至9日的峰會上,歐盟各國領導人主要就加強財政紀律、是否推出歐元債券、提前啟動歐元區永久性救助機制等議題展開討論,為解決歐債危機作決定性衝刺。新華社記者周磊攝

  風雲際會

  世界經濟“正在見證一場經濟氣候變化”——瑞銀財富管理研究部亞太區主管浦永灝手中《2012年環球展望》報告的措辭抓人眼球。

  雖然在瑞銀編制的全球總風險指數表上,以中國、印尼等亞洲國家為主的新興經濟體情況強于美國,更遠好于歐洲。但新興市場恐難完全“隔岸觀火”,隨著近期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等先行指標的回落,巴西、泰國和中國的貨幣政策出現調整,新興市場能否脫鉤的話題又被重提。

  根據聯合國12月剛剛公佈的《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再次陷入衰退的風險正在加大,並將拖累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對於已經成為世界增長動力源的中國,如何防範新舊風險,保持增長動力,提高增長品質,已是一個全球性話題。

  IMF經濟學家孫濤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短期內如何防止美歐債務危機及其可能的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出口下降、資本流動逆轉、銀行信貸緊縮、經濟增速下降等。二是中期如何防止積累與美歐國家類似的脆弱性,如債務負擔上升的問題。

  從現實層面看,對於中國等新興市場大國,雖然不存在債務上限和低利率陷阱的制約,但隨著保增長壓力逐漸加大,勞動力拐點及資源稀缺性等多重因素對價格存在結構性推升作用。宏觀政策空間或縮小,需在容忍通脹和保持增速中尋求平衡。由此,很多專家認為,進一步推動深層次改革以激發內生動力,重構分配和社會體系平衡才是出路。

  從更長遠角度看,歐美信貸過度擴張引發危機,社會福利體系積重難返的例證,更給新興市場大國提供了寶貴借鑒。人口數量增加和年齡結構變化對資源、財政的壓力將是更艱巨的挑戰。

  不過,總體而言,各方依然認為,亞洲等地區的新興經濟體仍將成為2012年世界經濟的“增長綠洲”。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預測:新興經濟體增速或將放緩,但不會太嚴重,此時更應該利用外部形勢帶來的壓力,進一步推進結構性調整,增強經濟的彈性。

  IMF副總裁朱民在回顧當下形勢時談到,這是世界近代史上首次出現發達國家金融負債、財政赤字、主權債務、失業率較高而增速較慢,新興市場卻恰恰相反的形勢。這使新興經濟體更有條件,利用財政等政策應對風險,刺激經濟,形成增長-稅收-盈餘-增長的良性迴圈。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